年報公布,我發現高盛又買了這7個公司,啥也不說了,未來年報公布,我會第一時間跟進。
第一家:中公高科
高盛對中公高科(603860)信心十足,加倉至 46 萬股。中公高科背靠交通運輸部,有著央企 “基因”,自 2007 年成立后,業務已遍布全國 31 個省市。
在技術方面,它牽頭制定 2 項國家標準、8 項行業標準,手握 117 項專利和 113 項軟件著作權,研發的公路養護決策支持系統,能有效提高養護效率。國家對交通基建養護的重視,為其帶來利好。公司毛利率 49.90%,凈利率 10.39%,盈利可觀。高盛看好其央企優勢、技術實力,以及政策紅利與數據價值,將其視為潛力投資標的。
第二家:有友食品
高盛新買入有友食品 199 萬股,美林美銀也買入 190 萬股,顯示出對該公司的關注。有友食品作為休閑泡鹵行業的領軍者,在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其明星產品泡椒鳳爪,憑借獨特風味與穩定品質,在 2024 年貢獻了超 65% 的營收,是公司業績的核心支撐。
為打破產品單一局面,有友食品積極推出脫骨鴨掌等新品,迎合消費者追求便捷、多元口味的需求。在渠道拓展上,公司成功入駐山姆等新興渠道,抓住會員制商超增長機遇。2024 年,公司營收達 11.82 億元,同比增長 22.37%;凈利潤約 1.57 億元,同比增長 35.44%,業績表現亮眼。
成本端,原料價格下降緩解了成本壓力;內部管理層面,公司持續優化運營流程,提升整體效率。綜合來看,有友食品借助產品創新、渠道拓展,疊加成本優勢與管理改善,展現出成長潛力,這正是高盛、美林美銀等金融機構看好其投資價值的原因。
第三家:日海智能
瑞銀和高盛近期紛紛對日海智能加大投資力度,瑞銀加倉至 329 萬股,高盛加倉至 279 萬股。日海智能作為 AIoT 領域的頭部企業,構建了 “通信模組 + 智能制造 + 通信服務” 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在行業內占據重要地位。
在通信模組業務上,公司 2024 年出貨量達 1600 萬片,廣泛應用于車聯網、工業監控等多個場景。以車聯網為例,其模組助力實現車輛實時定位與遠程控制,為智能交通發展提供支撐。在智能制造方面,憑借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為多家知名企業提供定制化生產服務,2024 年智能制造業務營收達 5.6 億元。通信服務業務覆蓋 30 多個城市,為運營商提供網絡優化、設備維護等服務,有效保障通信網絡的穩定運行。
伴隨 5G 商用加速與物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相關政策持續利好,為日海智能帶來廣闊市場空間。公司憑借技術研發優勢,不斷推出新產品;豐富的客戶資源,進一步穩固市場地位。瑞銀和高盛正是基于上述因素,看好日海智能的未來增長潛力,持續加倉布局。
第四家:電工合金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對電工合金的投資動作,吸引了市場關注。高盛新近買入電工合金 118 萬股,摩根士丹利則加倉至 225 萬股。電工合金在銅母線及銅合金產品領域,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與市場沉淀,占據顯著優勢。
在業務布局上,公司 2024 年銅母線產量達 4.2 萬噸,銅合金產品產量達 1.8 萬噸,這些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力設備制造與新能源汽車領域。在電力設備制造板塊,其銅母線產品憑借優良的導電性能,保障電力傳輸穩定,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關鍵支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公司銅合金零部件助力提升電池性能與電機效率,契合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高性能的發展趨勢。2024 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營收達 4.1 億元,同比增長 36% 。
公司通過混改,優化了內部管理結構,顯著增強資源整合能力。在技術研發層面,每年投入超 3000 萬元,用于開發新型銅合金材料與生產工藝,提升產品競爭力。在海外市場,公司已與多個國家的企業達成合作,市場版圖持續擴大。受益于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加速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繁榮,疊加混改后自身能力的提升,電工合金的市場前景廣闊,這也構成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看好其投資價值的主要邏輯。
第五家:漢宇集團
高盛、瑞銀、摩根紛紛買入漢宇集團股票,高盛買入 373 萬股。漢宇集團穩坐全球家電排水泵頭把交椅,2024 年營業總收入 11.4 億元,同比增 4.44%,排水泵業務營收占比高。
在技術上,漢宇集團研發團隊實力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品性價比高,與眾多家電巨頭長期合作。同時,公司積極開展多元化業務。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參股同川科技,持股 42.79%,諧波減速器年產能 10 萬臺,已打入頭部企業供應鏈;智能馬桶配備潔腸水療技術,獲國內醫療器械認證與美國 FDA 認證;新能源汽車配件方面,電子水泵等產品進入吉利等車企供應鏈,2024 年相關收入預計超 7000 萬元。
受益于家電、工業機器人、智能馬桶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漢宇集團有望憑借技術和業務布局實現業績增長,這吸引高盛等機構買入。
第六家:金明精機
高盛新近買入金明精機 149 萬股,摩根士丹利更是重倉買入 151 萬股,凸顯出對該企業的強烈看好。金明精機作為薄膜裝備行業的佼佼者,自 1987 年成立以來,便深耕薄膜吹塑、中空吹塑成型設備的研發與制造領域。
在技術研發層面,金明精機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創新與新產品開發,構建了成熟規范的研發體系流程。憑借在設備設計研發、技術工藝等方面的多項核心技術,尤其是在多層共擠技術領域的國內領先優勢,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品具備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在食品包裝、醫療包裝、汽車薄膜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
除了薄膜裝備核心業務,金明精機積極布局多元賽道。在新能源領域,公司的 BOPET 薄膜產品經下游企業功能性涂層加工后,可應用于新能源產業,且已推出差異化產品并進行小范圍市場推廣。在機器人領域,公司與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聯合成立智能康復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涉足外骨骼機器人業務。隨著相關行業發展,無論是新能源產業的蓬勃興起,還是康復醫療對機器人需求的增長,都為金明精機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其成長潛力巨大,這也正是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紛紛買入的重要原因。
第七家:鑫科材料
高盛新近斥資買入鑫科材料 432 萬股,彰顯對其投資潛力的高度認可。鑫科材料于 1998 年成立,歷經多年發展,已成為銅加工領域的標桿企業。在業務布局上,公司銅基合金材料年產量超 15 萬噸,廣泛應用于電力、電子、汽車制造等多個行業,年銷售額達 35 億元,是其業績的重要支撐。
技術研發層面,鑫科材料始終走在行業前列。公司每年投入營收的 4%,即約 1.4 億元用于研發,已建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超 50 項專利。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公司的銅合金材料在導電性、耐腐蝕性方面表現突出,有效提升產品性能與市場競爭力,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隨著 5G 和物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對銅合金材料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鑫科材料積極布局高速銅連接等前沿項目,為 5G 基站和物聯網設備提供高性能銅連接材料,契合行業發展趨勢。同時,在汽車輕量化浪潮中,公司研發的新型銅合金材料助力汽車減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獲得汽車制造企業的青睞。憑借技術、品牌優勢,以及對新興領域的前瞻性布局,鑫科材料有望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實現業績快速增長,這正是高盛積極買入的關鍵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