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朋友失業(yè)了,他把自己關在家里,閉門不出。
每天蒙頭大睡,醒來之后又陷入焦慮,他就這樣反復內耗自己。
我去找他,他整個人蓬頭垢面、面色黯淡,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
看他蔫頭耷腦的,我忍不住勸他別總宅在家里,該出門走動換換心情了。
人的能量是流動的,當你與外界隔絕時,能量就是停滯的。
只有身體這扇封閉的門被推開,能量流動起來,好運氣、新機遇才會順著裂縫鉆進來。
人在不順時,都應該出去走走,多出門真的可以改命。
01
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4000多名長期宅家的人,發(fā)現:
這些人不僅心理健康惡化,認知能力也明顯下降,而且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長期待在家里,大腦就像沒人澆水的花一樣,最終只會慢慢枯萎。
《原生家庭的羈絆》這本書中寫過一個故事。
李俊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運營,他平時特別宅,除了上班基本不出門。
長期獨處,并沒有讓他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讓他收獲內心的平靜。
相反,他經常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不明白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為了消磨時間,他養(yǎng)成了刷短視頻和玩游戲的習慣。
只要這些娛樂活動一停下,他就感到無比自責,后悔自己浪費了時間,一想起自己的前途就憂心忡忡。
長期不出門,他整個人變得郁郁寡歡,徹底失去了靈性。
看過這樣一段話:
“廢掉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在家無所事事地待著。人這一生最怕的,不是在外頭碰壁,而是在家中閑廢。”
宅家雖安逸,但那可能是廢掉你的溫柔陷阱。
待在家里,時間變得模糊,沒有了規(guī)律的作息,熬夜成了常態(tài),白天昏昏欲睡。
沒有新的信息輸入,沒有與他人思想的碰撞,思維也容易變得僵化。
不要讓自己爛在家里,走出去,吸收更多的能量。
當你能量充沛,不僅身體狀態(tài)會顯著提升,心態(tài)也會愈發(fā)積極。
如此,你的生活、事業(yè)、感情、家庭,都會慢慢好起來。
02
生活中,很多人情緒低落的時候,喜歡宅在家里,不想社交,不想說話。
而一個人獨自悶在家里,情緒會被放大,很容易胡思亂想,越活越悲觀。
心情不好一定不要在家悶著,走出去,哪怕走不了多遠,也要走出去。
英國作家米切爾,曾經飽受抑郁癥折磨,長達25年的時間里,她一直躲在家里療愈。
她嘗試了各種治療方式,吃藥打針、看心理醫(yī)生,然而病情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直到一天,她誤打誤撞來到離家不到1公里的一個小村莊。
當她闖進那片綠色的世界,呼吸著樹木獨有的清香,感受著腳底落葉的松軟,聆聽著鳥兒清脆的鳴叫…
她緊繃的神經松弛了下來,淤積的煩悶也慢慢被稀釋殆盡,心思變得澄明起來。
之后,她每天都要來這里走一走。日復一日,她的抑郁癥竟然無藥自愈。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不能一個人宅在家里。
一定要走出去,讓自己動起來。當你動起來的時候,一切都是向前的。
作家@格格鄔有個朋友,北漂多年,經常加班熬夜,顛倒作息。
長年熬夜,加上飲食作息不規(guī)律,他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問題。
這個時候,相戀多年的女友迫于現實的壓力,也跟他提了分手。
有半年時間,他除了工作就是躲在家里,一度動過輕生的念頭。
直到某天他路過菜市場,進去溜達了一圈。
聽著小販清亮的吆喝聲,熱鬧的討價還價聲,看著新鮮水嫩的瓜果蔬菜,活蹦亂跳的魚蝦海鮮,他突然覺得心里溫暖又亮堂。
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又活過來了。
如果你精神狀態(tài)不太好,要主動走出家門,改變環(huán)境。
你可以,走進大自然,去看一次海,看一次日出日落,讓身心得到放松。
你可以,去看看街邊的風景,感受城市里的人來人往,體驗一下人間煙火氣。
你還可以,去找朋友聊聊天,去聽聽別人的思考,別人解決問題的辦法……
總之,就是不要宅在家里。
多出去走走,去感受陽光、感受風,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去發(fā)現新的可能。
穿上鞋,走出家門,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更是一種覺醒。
行動起來,別讓家門成為困住你的牢籠。
03
聽過一句話:人窮的時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
機會不會主動找到你,走出去,不斷去碰,你才有可能碰到好機會。
加拿大設計師多夫·查尼成名之前,在老家經營著一家服裝店。
為了提升慘淡的銷量,他一有空就把自己關在家里,設計新的服裝款式。
然而傾盡心血打造的作品,總是達不到市場預期,生意因此每況愈下。
直到1990年,他在去往南加州的旅途中,看到一種配色艷麗、造型極簡的服裝風格。
深受啟發(fā)的他回到家后,推出一款風格類似的服裝,很快幫助門店打開了銷路。
他從此改變思路,將更多時間用于四處尋訪,參考各地的風土人情,接觸不同的設計風格。
多年后,引領業(yè)界潮流的多夫·查尼,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公司,還被同行譽為“被上帝賜予靈感的設計師”。
稻盛和夫曾說:低谷期,不要爛在家里。
很多人在低谷期容易擺爛,一面抱怨吐槽命運不公,一面躺平選擇自我放棄。
這樣的人,只能持續(xù)萎靡,最終一敗涂地。
武漢的一個大學生,想找一份實習工作,簡歷投出去都石沉大海。
但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把簡歷印在衣服上,經常出門溜達。
很快,他就收到了十幾家公司的面試邀請,如愿找到了一份實習工作。
試想一下,如果他宅在家里、宿舍,怎么可能得到這個機會呢?
投資人馮侖說過:“整天待在家里的人,永遠碰不到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收獲什么驚喜。
而打開這個盲盒的一把重要鑰匙,就是:多出門。
貴人不會按門鈴,機遇不會敲鍵盤,真正的命運轉折點,永遠在門外的世界里靜靜生長。
走出去,突破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才能遇到更多的機遇和好運。
家是充電樁,不是牢籠。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把生活拆解成“30%宅家修復+70%外出碰撞”。
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了,世界就是你的家。
從明天開始,試著把手機鎖屏換成這句話:“走出去,世界會主動為你讓路。”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