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琦善和楊芳之后,奕山也被英國人打服了。義律提出停戰條件,要求奕山在六天內率領軍隊出城,退至廣州城外兩百里處駐扎。七天內交付贖城費600萬元。奕山二話沒說,即刻授權廣州知府余保純與義律簽訂停戰協定《廣州和約》。并在當天支付了100萬元贖城費。到5月31日,僅用四天,奕山便付清了600萬元贖城費。6月1日,英軍依照協定,退出廣州地區,并交還虎門炮臺。
三元里抗英
就在《廣州和約》簽訂后的5月30日,在廣州城北越秀山的三元里地區爆發了民眾抗英事件。起因是5月24日英軍進攻廣州,他們的陸軍司令只讓部隊攜帶了兩日的干糧。到5月26日,沒有糧食吃的英軍開始搶掠沿途的當地百姓。在此過程中,一些印度士兵QJ了三元里附近的婦女。英軍的這些惡劣行為激起了三元里百姓的反抗,他們被組織起來進行了一場有準備的武裝反擊。
5月30日這天,三元里一帶聚集了大量手持斧子和鋤頭的中國百姓,占領四方炮臺的英軍發現了這群人,雖然他們不是正規軍,英軍的指揮官還是決定下令攻擊。中國百姓誘敵深入,邊打邊退,這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英軍配備的燧發槍因為淋雨導致無法射擊,不熟悉當地的英軍只能與中國百姓展開肉搏。肉搏的話英軍完全沒有了優勢,老百姓人多勢眾,英軍在肉搏中根本占不到便宜。英軍被迫往四方臺撤退,但他們有一個印度土著連隊落在了后面,被數千名中國人團團圍住。英軍趕忙派遣兩個連隊前去營救,這兩個連隊裝備的是雷擊槍,就算下雨也能射擊。他們開槍驅散人群將印度連隊救回。
第二天,上萬名村民和鄉勇將英軍的四方臺陣地包圍。廣東百姓情緒激昂,自信滿滿,還發布“誓滅英逆”的文告,各類反英組織也相繼成立。這時由于奕山和義律已經簽署了《廣州和約》,雙方達成了停戰協定協議, 600萬的贖城費奕山都已經支付給了英國人。英軍派人通知廣州知府余保純,要求盡快疏散這些老百姓,若不能制止此類行動,此前達成的停戰協議將作廢,余保純急忙出面勸散群眾。
結果
經考證,英軍在這次事件中死亡5至7人,受傷23至42人,這支百姓組成的民軍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也沒有精良兵器,比清軍在正式的戰斗中給英軍造成的傷亡還要大。而且他們在受挫后,非但沒有像清軍那樣潰散奔逃,第二天還前來包圍英軍營地,實在是勇氣可嘉。但從整個過程也能看出,這群民兵實屬是運氣好,因為下雨讓英軍的燧發槍無法射擊,而且英軍也輕敵了。
然而,當時的三元里抗英被夸大為一場大捷,被描述成百姓因愛國而自發組織抗擊洋人,殺傷敵人的數量也被極大地夸大。稱英軍死亡近千人,還說擊斃了英軍海軍司令伯麥。還有人說要不是廣州知府余保純阻攔,四方臺的英軍將全軍覆沒,甚至能夠打到香港并收復香港。英軍退出廣州城也被說成是民眾趕跑的。這種說法連朝廷也深信不疑,在后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廣州再度淪陷,咸豐皇帝想起三元里抗英的大捷,竟下令讓廣東的官紳組織民眾收復廣州,甚至攻占香港。
因為這件事廣州知府余保純被人罵成奸臣,認為他破壞老百姓的圍攻,導致功虧一簣。隨著事件的越傳越夸張,他被認為是漢奸的帽子也越戴越牢固。據說在戰后的幾個月,廣州舉行科舉考試,朝廷讓余保純擔任主考官。但所有考生出來抗議,表示堅決不當漢奸的學生。不過就事實而言,他著實有些冤枉,要不是他干預疏散群眾,包圍英軍的百姓不知會傷亡多少。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他拯救了三元里的百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