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2日,由衛星海洋環境監測預警全國重點實驗室主辦,中國海洋大學、德國赫姆霍茲協會HEREON研究中心海岸帶研究所、長三角海洋生態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協辦的第三輪中德海洋與極地領域合作重大項目“自然災害與海洋生態系統響應——因果關系與可預測性”(NECO)第二次雙邊會議在杭州召開。
會議聚焦自然災害、海洋碳匯、缺氧、熱浪等生態變化過程,并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海洋災害預測與生態系統響應研究中的創新應用。來自中國和德國的10家科研單位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會議圍繞海洋動力過程與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交叉影響開展了廣泛研討,設立了“動力過程對邊緣海有機碳循環的影響”,“沉積動力過程及其生態效應”,“生態系統動力學與海岸帶綜合管理”,“復合海洋生態災害的機理與影響”,“人類活動及自然驅動下的碳埋藏過程”以及“海洋災害預測與風險管理”等多個專題環節,涵蓋了從海洋碳匯、缺氧酸化機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臺風、熱浪等)的生態效應到人工智能輔助下的災害預測等前沿議題。
會上,中德雙方項目負責人張文彥研究員與周鋒研究員介紹了項目總體進展與階段性成果。中德雙方專家學者就相關研究進展與技術應用展開了深入交流,推動了多學科交叉與高水平合作。會議還特別設置了青年科研人員交流及海報展示,進一步激發了青年學者的學術熱情,增強了中德科研團隊之間的互信與合作。
此次會議不僅深化了中德雙方在海洋災害的生態效應、缺氧酸化及碳匯的復合機制等關鍵領域的科研合作,也為推動人工智能與動力學機制有機結合的應用開辟了新路徑,奠定了未來聯合研究的基礎。
信息來源: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