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精神上來說,秦自建國以來, 一直處于和戎狄及周圍諸侯國的沖突之中,生存環境異常惡劣,因此,對秦人來說,生存發展遠重于一切。他們關心的是如何開疆拓土謀求自身發展,而非仁義禮樂。造就了秦人注重個人對建功立業的追求,較少受到倫理道德的束縛。主張個體積極進取,注重實用主義,才能在惡劣的環境生存。
由此在秦立國以來有為君主對霸業之事功的追逐,襄公開創基業;穆公稱霸西戎;孝公變法強秦,使秦躋身于山東強國之林;惠王繼承父志,開創帝業之基礎;昭王繼承遺志,奠定統一之功業;始皇實現統一,完成秦君百余年統一之 夢想。
在商鞅變法的推動下,秦文化中的實用主義與法家思想結合,由此更加激起了秦社會各階層不同層次的事功意識,使秦君之利、國家之利與臣民之利找到了有效的結合點。塑造了秦清明、高效的 官僚體制,培養了秦人兢兢業業、孜孜以求的精神風貌,造就了秦軍威武不屈的戰斗力,是秦人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永不言棄的精神動力。
而齊國在姜子牙開國后,講究“尊賢而尚功”的治理。齊國因土地貧瘠,導致工商業較為發達,且齊國東臨大海與周圍諸侯國的接壤較少,造就了齊人較為重視物質財富,而缺少像秦人那樣強悍尚武的品質,致使戰場上的齊軍戰斗力較弱。況且齊國缺少法家思想的熏陶,人心自由散漫,致使其社會動員組織能力遠遠落后于秦國。
齊威王是戰國中期有作為的國君。他擴建稷下學宮,革新政治,選賢任能、廣開言路,使齊國一時成為東方霸主。在桂陵和馬陵之戰中,齊兩次 打敗魏國,迫使魏王變服折節帶領一些諸侯王入朝齊王。此時的齊國國力達到 了鼎盛,它率領魏、韓聯軍南勝楚國于垂沙,稍后三國聯軍又西向攻入秦函谷關,迫使秦割地求和。
然而,齊的對外擴張并沒有給自身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齊文化中急功近利的特性使齊人短視、功利,缺乏戰略規劃與長遠眼光。
齊的 對外擴張只是為了地區稱霸,它連年發動對秦、楚的進攻目的是迫使強國屈服, 并非是為消滅其有生力量,因此,齊合縱對秦、楚的戰爭并沒有使這兩個國家 受到重大損失,反而由于齊本身連年對外攻伐,勞民傷財,消耗了國力,反而 使盟國得到了不少土地。當它傾其所有力量殲滅中原膏腴之地宋國時,卻遭到 了天下諸侯的一致反對,差點亡國,從此齊國就徹底衰敗下去。
趙氏從晉國分出后,建立了趙國。趙文化繼承了晉文化的精髓,而晉文化的主體是中原華夏文化,因此趙文化中華夏文化的色彩較重。趙建國后,為了擺脫戰略環境不利的局面,制定了向北向東的對外擴張戰略,于是,趙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北部游牧部落的游牧文明發生沖突。在與游牧部落的較量中,趙國不斷取勝,先后滅掉了代、中山等小國。占領了北方戎狄之地, 使得趙原有的華夏文化與戎狄游牧部落的游牧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趙文化中獨特的二元特性。
公元前307 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這場改革提倡胡服,效仿胡人擅長騎射的作戰方式,使趙國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對外戰爭中開始取勝。他不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藉此擴大領土,而且使這些游牧部族服 從;并且收編了林胡和樓煩的騎兵,藉以增強兵力,使趙國從此成為與齊、秦 并列的強國之一。趙武靈王去世后,繼位的趙惠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攻取了魏、韓、宋大片土地,國力不斷增強,形成了秦、齊、趙三強鼎立的局面。 在戰國中后期,面對秦軍大舉東進,關東各國大都難以抵抗,唯有趙國尚能與 之單獨抗衡。
魏、韓是戰國時期法家、縱橫家思想的發祥地,法家、縱橫家等學派的 多位有影響的代表人物都生長在三晉故地,在三晉不得志后,不得已而出仕別國。戰國初期,三晉法治文化具有明顯的優勢。三晉倡導變法,內修政治,力主耕戰。魏文侯經過變法成為一流強國,魏、韓、趙三家常常聯合用兵,稱雄中原。這一時期的魏、韓、趙是中原地區的強國,他們也致力于維護區域強國 的地位而不斷對外用兵,其中尤以魏國為甚。魏國西奪秦河西要地,北并中山, 南侵楚地,首先稱王,成為威震華夏的強國。
魏國在成為中原強國之后,對外戰略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并沒有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大大增強國力,反而由于其擴張兼并的領土難以消化,在秦、 齊的夾攻下逐漸衰落了。到公元前336 年魏惠王不得不“變服折節”朝見齊威 王,這表明魏國的對外戰略理念開始從地區強國轉變為依附強國。到戰國末年, 魏國依附于強國的對外戰略理念沒有改變,只是隨著形勢的變化,依附的對象 有所變化而已。
這個時期其他諸侯國由于變法而相續強大起來,相比之下,韓國卻開始逐漸衰落了,其國力再也支撐不了強國的地位了。從戰國中期以后,韓國的對外 戰略理念就是要依附于強國而求得生存,最先由于魏國的攻勢而依附于魏國, 之后,時而依附于秦國,時而依附于齊、趙,總之韓國要靠加入強國的聯盟來 維護國家安全。
魏、韓兩國地處中原腹地,周圍被強國所包圍,在當時的“天下格局”中 地處中央,無論是推行區域強國的對外戰略還是依附強國的對外戰略,體系的 特性決定了其必然失敗。
楚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進入戰國,它仍然保持著春秋時代的大國地位。 楚悼王時期,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變法雖然遭到許多舊貴族的反對,但還是取 得了一些成效,吳起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楚國是華夏文化和南方蠻夷文化交流融合之地。
吳起的變法本預移植中原文化中法家精神于楚國,使楚文化中具有法治的精神。然而,吳起的變法時間太短,楚國傳統文化中的積弊并沒有被清除,吳起死后楚國社會又恢復了原貌。楚國是以老、 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產生發展之地,道家思想含有清凈無為,無為而治, 這對楚國國民性格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楚地氣候溫和,謀生較易,不像北方苦寒地貧,謀生不易,這也造就了楚人浪漫豁達,崇尚自然,隨遇而安的性格,而不是像北方較為務實,注重功利特性。且楚人敬畏鬼神的傳統意念很濃,更加重了楚人政治上傾向于保守,缺少積極進取的意識。楚文化中的這 些因素催生了楚國對外戰略理念注重消極防御,缺乏務實進取的意識。
從楚悼王起,楚國在戰國政治舞臺上沒有較大作為,歷代君主不是主張富國強兵、削弱中原強國,而是消極地防衛本土安全,結果領土不斷地被秦國蠶食。秦從惠王到昭王,先后吞并了楚漢中郡、上郡、鄢、鄧、藍田、楚都郢等重要地區,迫使楚遷都至陳(今河南淮陽)。
雖然楚國曾吞并了越國和周圍小國 的一些土地,然而卻難于改變其大而不強的特性。它在同中原諸侯國的兼并戰 爭中并沒有取得過重要勝利,其對外戰略的主導理念始終是防衛本土,保衛本土安全。
燕國偏居北方,在戰國大部分時間里是七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在戰國初期,燕國較少染指中原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其國家實力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決 定了其對外戰略理念傾向于孤立。
燕國的孤立對外戰略并沒有使其置身于各國紛爭之外。公元前 314年,齊國趁燕國內亂,發兵干涉燕國王位繼承問題,僅用五十天便攻下燕國國都。由于齊軍在燕的殘暴激起了燕人的反抗,使得齊軍又不得不撤退。
燕昭王即位,為報復齊國破國之仇,發憤圖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力大增。燕昭王對燕文化風格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燕文化中慷慨悲歌、 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弘揚。在燕昭王后期,燕國的對外 戰略理念轉為尋找時機,參與中原各諸侯國之間的事務,參加各國之間的合縱 連橫活動,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創造有利于燕國的外部環境。燕昭王的這種有 限擴張主義的對外戰略理念適應了當時形勢的發展,再加上受燕文化中慷慨悲 歌精神熏陶的蘇秦做死間的成功,最終形成了合縱五國伐齊的局面,使齊國遭 到重創,險些滅亡。在北方,燕對外擴張連連得手,它擊敗了東胡等游牧部落, 把疆界擴展到遼東。
然而,燕國的這種有限擴張主義戰略理念帶有濃厚的復仇主義色彩,在燕 將樂毅率軍攻破齊國,劫掠齊大量財富之后并沒有審時度勢、有所克制,而是 準備憑一燕之力一舉攻滅齊國。結果樂毅留齊五年,攻下齊七十多個城,然而 最終燕軍還是被齊軍擊敗。之后是燕與趙、齊兩國的連年混戰,這種相互征伐 的戰爭消耗了燕國的國力,卻為秦國的統一提供了便利。
從地緣上看
秦國在戰國初期疆域不大,在戰國七雄中疆域面積居中。然而,其地理位 置的優越性卻是山東六國所無法比擬的。其疆域西至甘肅省的東南部,沿渭河 兩岸而有今陜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土地能直接到達黃河沿岸。有一小部分土 地并從今陜西省的東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靈寶。
這樣的地域環境使它處于中原 地區側翼,僻在西陲,憑借山河險阻與山東六國截然分開,對于山東諸國的紛 爭能進能退。
在秦吞并巴、蜀之后,國土面積大增,不僅關中、漢中連成一片, 而且在地緣戰略環境上形成更為有利的態勢。
秦國領土的東南部突入楚國的側翼,其東部領土依崤函之險楔入韓、魏兩國的結合部,從而形成迂回攻擊楚國、 虎視中原之勢。
巴、蜀號稱“天府 之國”,地域廣大,物產豐富,再加上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這些地方社會穩定 人民殷富,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僅就防御的角度來看,秦國疆域四周山河環繞,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 東面有黃河天險,再加上東面與三晉和楚接壤的地區有函谷關、武關等重要關 隘可以防守,由此形成了秦國易守難攻的地緣政治環境。這樣的地緣政治環境, 使秦在與山東六國的戰爭中,可攻可守,時機有利時可以進攻,時機不利時可 以防守。
楚國的國土面積是七國中最大的,它在強盛時幾乎占據了長江中下游地 區,其疆域西北和秦接壤,北和韓、鄭、宋等國接壤,東和越接壤,南和百越 接壤。楚國在吳起變法后,國力漸強,曾南收揚越,取得今江西南部和湖南、 廣西間的蒼梧一代,從而把領土擴展到嶺南地區。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楚 國的地理位置雖然不如秦國有利,但在七國中算比較有利的,它坐擁當今中國南方大部,進可以威脅中原各諸侯國稱霸稱王,退可以以一國之力守衛本土, 防止他國入侵。在戰國前期,楚國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 梧,北有汾徑之塞,地緣環境較為有利。然而,楚國邊界線較長,與其他國家 接壤較多,致使其兵力部署常常較為分散,再加上政治動員緩慢且部署不得當, 因此有利的地緣環境時常變得不利。
楚國地廣人眾,卻積貧積弱,物質性資源難以有效發揮。在秦取得了其西 邊戰略要地漢中郡之后,其地緣戰略環境迅速惡化。因為,這使得秦本土與巴、 蜀、漢中連為一體,從西邊威脅楚國統治的核心地區。此后,秦國發動的侵楚 戰役幾乎都從漢中直接插入楚國腹地。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入鄢、郢之 后,楚國的地緣戰略環境更加惡化。
加之其國內政治四分五裂,兵力較為分散, 使得中原各國不斷蠶食其領土。然而,楚國畢竟是大國,其地域廣大是其他國 家難以匹敵的,以至于到戰國末年,秦國不得不動用六十萬的兵力才把楚國殲 滅。
齊國是東方大國,在戰國初年擁有今山東省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東南部 一部分。其疆域東臨大海,北與燕接壤,西與趙、衛相接,南與魯、越等小國 接壤。總體來看,齊國的鄰國較少,且其偏居東方,處于中原側翼,其地緣政 治環境較為有利。齊國在戰國中期曾與秦國并列為東西二強,除了與其國力強 大有關外,還與其四周缺少強大的鄰國,在對外擴張中無后顧之憂有關。然而, 雖然齊國偏居側翼,與其他大國的領土接壤較少且中間有小國充當緩沖國,但 它地處華北平原,缺少有像秦國那樣險要的關隘可用來防御,以至于五國合縱 伐齊時,障礙較少,可以長驅直入從而使其險些滅亡。
燕國居于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南部,兼有今山西省東北部。其北部和 東胡、林胡接界,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并和齊國接界。燕國長期獨立 地存在于北方,同其他諸侯國距離較遠,故在戰國前期有一個長期的比較穩定 的環境。
在長期的較為獨立的發展過程中,燕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都不斷 發展壯大,統治區域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向周圍地區擴展。雖然燕國偏居北方和中原諸侯國發生軍事互動較少,然而由于與齊、趙等國相鄰,卻經常遭到 這兩個國家的武裝入侵,且燕國地處北方與匈奴、東胡接壤,地緣戰略環境較 為不利。公元前314 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干涉,使其險些亡國。之后 燕齊、燕趙之間基于復仇主義觀念相互攻伐,消耗了燕國的國力。同時,由于 其距離秦國較遠,加之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致使其領土被秦國兼并 的較少,但其最終仍無法逃脫被秦滅亡的命運。
魏國與周圍國家犬牙交錯地接壤,其領土較為分散,主要部分在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其余分散在臨近省份。魏國地處中原腹地,被稱為“天下之胸 腹”,四周和秦、趙、齊等強國相鄰而其處于中心,地緣政治環境非常不利。
(魏) 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幅湊,無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 梁二百余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 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固戰場也。
這是魏國地緣環境的真實寫照。況且其周圍還分布著一些小諸侯國,鄭、衛 等國,這些小國常常把魏國拖入戰爭。整個戰國時期,魏國都處于和周邊國家 戰爭的狀態,在魏國強大和三晉聯合用兵時,由于在周圍減少了一些威脅曾取 得過一些勝利。然而當時的聯盟是基于恐懼和利益而非基于友誼,是不穩固的, 當利益發生沖突時,三晉聯盟便分道揚鑣了。之后,魏國經常遭到其他國家的 入侵,國力不斷衰落,盡管時常變換聯盟,然而由于其地處中原終未能擺脫被 各強國逐漸蠶食的命運。
韓國在三晉中領土較為狹小,大致有今山西省東南部和河南省中、西部的 地區。它西北方與秦、魏接壤,南和楚交界,東南和鄭、宋交界。韓夾在魏、 秦和楚等強國之間,且無險要關隘可以防御,常常是強國兼并土地、擴充實力 的對象,地緣戰略環境最為不利。
三晉聯合用兵時,曾攻占了一些土地,到三 晉分裂各自圖謀發展時,便不斷遭到入侵,領土逐步被蠶食。公元前294年的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慘敗,致使韓國丟失大片土地,從此大為削弱。自戰國中期后,韓國始終在夾縫里委曲求全,茍且求生,地緣政治上的劣勢也使得其 在戰國末年最先被秦國殲滅。
戰國初期的兼并戰爭多因處于中間地帶的小國而引起,小國在大國兼并戰 爭中起到了緩沖作用。到戰國中期,雜處于七雄之間的小國、部族所剩無幾, 緩沖國多已不復存在,“七雄”大都直接接壤,于是,地處中原、四面強敵的魏、 韓首先成為各國攻占的對象。
趙國初年分晉國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山西中部呂梁山以西至黃河東岸的部分 地區,以及山西省北部和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逾太行山并領有今河北省的南部, 以及今山東、河南兩省與河北交界處的一小部分地區。與它接壤的鄰國有西邊 的秦國,南邊的韓、魏、衛三國,東邊的齊國,北部的燕、中山以及一些少數 民族部落。
整體來看,趙國所處的地緣戰略環境十分險惡,周邊鄰國既多又強, 如趙武靈王所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 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三晉聯盟分裂之后,由于地緣上的接近,趙就不斷 遭到魏、秦等周邊強國的入侵,國力逐漸削弱。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后, 趙國在北方攻取中山,攻略胡地,軍事力量大為加強,曾一度成為能和秦國抗 衡的強國。
然而,趙國所處的地緣環境決定了其戰略重點在西方和南方,因為 西方的強秦和南部的中原諸國才是其最大的威脅。然而,趙國沒有利用秦與中 原諸國相互攻伐的有利時機,尋找機會削弱對手,反而把戰略重點轉移到東方齊國。
盡管趙國參與五國合縱攻齊取得了勝利,然而卻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利益, 其地緣環境不利的狀況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惡化了。在秦、齊、趙三強鼎立之時, 趙國可以利用戰略三角關系借重齊國抗衡強秦,然而齊國衰弱下去后,趙國不 得不單獨面對秦國,以至于在長平之戰中遭到慘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