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思維真相:為什么缺錢的人總做蠢事?心理學家給出殘酷答案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最近看了一個關于賭博的紀錄片,里面有個細節特別有意思。
那些輸得精光的賭徒,往往不是一開始就輸大的,而是從再贏一點就收手開始,慢慢陷入泥潭的。
這讓我想到,錢這東西,說到底不是拿來揮霍的,它最大的用處其實是讓人能保持一個正常人的心態。
我有個朋友,前幾年創業失敗欠了一屁股債。
有次跟他吃飯,他說了句話我印象特別深:人窮的時候,腦子真的會變笨。
當時我還覺得他是在給自己找借口。
后來觀察多了才發現,這話還真不是矯情。
缺錢的人容易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決定——借高利貸、參與傳銷、甚至去賭場搏一搏。
不是他們突然變蠢了,而是生存壓力把人的判斷力給扭曲了。
這就像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給一群小孩發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能忍住15分鐘不吃,就能再得一個。
結果發現能忍住的孩子,長大后普遍混得更好。
但很少有人提到的是,那些忍不住的孩子里,有不少是因為家里實在太窮,平時根本吃不到糖。
對他們來說,現在立刻吃到比未來可能得到更多要實在得多。
錢的作用,就是讓你有底氣去等第二個棉花糖。
我認識個做私募的老哥,他說過一句糙理不糙的話:投資這行當,比的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更能扛。
市場波動起來,那些杠桿加滿的聰明人往往最先爆倉。
反倒是現金流充裕的主兒,能淡定地等到行情回暖。
這道理放在普通人身上也一樣——有存款的人找工作可以挑三揀四,沒存款的接到offer就得趕緊去,哪怕明知道是個坑。
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個數據特別扎心:中產家庭因為房貸斷供失去房子的比例,遠高于真正的窮人。
原因很簡單,窮人早就習慣了緊巴巴的日子,抗壓能力反而強。
中產們平時過得體面,但積蓄往往只夠撐兩三個月,現金流一斷,整個生活就崩了。
這就像打游戲,血條長不如回血快,關鍵是你得能扛過boss的大招。
很多人以為有錢人都是揮金如土的敗家子,其實真不是。
我接觸過幾個身家上億的老板,日常生活樸素得令人發指。
有個做建材的,身家少說幾個億,中午就吃十塊錢的盒飯。
但人家辦公室永遠放著兩千萬現金,說是救急用的。
后來我才明白,這種人對錢的態度特別健康——錢不是用來顯擺的,而是用來保命的。
有了這個底氣,遇到大事反而能冷靜判斷。
現在網上老說什么松弛感,要我說,真正的松弛感不是背個愛馬仕的淡定,而是知道下個月房租有著落的踏實。
我表姐在事業單位上班,工資不高但特別穩定。
有次她跟我說,最慶幸的就是當年沒聽人忽悠去創業,雖然發不了財,但每天睡得很香。
這話聽著平淡,細想挺深刻的。
普通人過日子,要的不是大富大貴,而是經得起風浪的安穩。
有個做風投的朋友跟我算過一筆賬:90%的創業公司活不過三年,但撐過五年的存活率會大幅提升。
很多項目不是方向不對,而是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那些最終活下來的,八成都是創始人自己有錢往里填,或者家里有礦能續命。
這就像跑馬拉松,前半程誰都會跑,關鍵是后半程當撞墻期來臨時,你口袋里還有沒有能量膠。
以前看《紅樓夢》覺得賈府敗落是因為奢侈無度,后來才看懂,根本原因是現金流斷了。
元春的賞賜、田莊的租子這些活錢一斷,再大的家業也得垮。
現在很多年輕人超前消費,本質上跟賈府一個毛病——把信用額度當收入,把固定資產當底氣,真遇到事兒才發現變不了現。
說到底,錢最大的價值不是讓你想買什么就買什么,而是讓你在想不買什么時就能不買。
它能保證你在做決定時,不用被生存壓力逼著選短期利益。
普通人一輩子可能遇不到幾個真正的大機會,但往往就是那一兩個關鍵選擇,決定了整個人生的走向。
有錢墊著,至少能保證你在該堅持的時候不用提前放棄。
所以別聽那些錢不重要的雞湯。
錢確實買不來幸福,但它能買來選擇權——選擇不做什么的權利,選擇等一等的權利,選擇說不的權利。
而這些權利,往往就是正常思考和判斷的前提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