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看到的畫面發生在100年前,是美國曾經經歷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世界大軍排隊領免費盒飯成了美國的常態,各行各業都朝不保夕。于是,美國政府決定對外國競爭者“動刀子”,1930年開始了鋪天蓋地地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鏡頭轉到現在,4月3號凌晨,特朗普出現在白宮玫瑰園,正式簽署了那個引發震動的行政令,對所有貿易伙伴,沒錯,是所有,統一加征10%的對等關稅,對中國更是特殊對待,增加34%,也就是說對中國商品的累積關稅達到了54% 。
1930年的斯姆特 - 霍利關稅法案設立了讓所有國家望而生畏的貿易壁壘,其他國家也隨即展開報復,你加稅我就封殺,結果全球貿易一同遭殃。4月3號的行政令,讓我們看到耄耋之年的特朗普堅持了他一貫的關稅立場,貿易戰不是迫在眉睫,而是已然開戰。特朗普的各種關稅政策伴隨著貿易壁壘,為全球經濟增添了更多不穩定因素。
為啥100年后歷史又重演了呢?這次會不會有所不同?還是說美國會輸得更慘呢?特朗普從之前預告要開打貿易戰,到現在板上釘釘、真刀真槍地開打,這一天成了美國新的“特殊日子”,但最終這是解放之日,還是讓大廈崩塌的最后一塊磚頭,我不知道。不過這讓我想起了美國100年前的內部法案。
今天就和大家剖析一下100年前被譽為貿易戰之母的斯姆特 - 霍利關稅法案。咱們借古鑒今,看完這期,你就會明白30年代的美國為啥實施如此嚴厲的關稅法案,它對當時的經濟有啥影響,和現在相比又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處。
要拆解這個經濟難題,得回到100年前。20世紀初,歐洲大陸剛結束一戰,各國元氣大傷,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進入了紙醉金迷的享樂年代。整個20年代,這里夜生活豐富,歌舞升平,這是屬于美國的黃金十年。經濟起飛的同時,還帶動了娛樂業發展,爵士樂、《了不起的蓋茨比》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作,這個時期被稱作“咆哮的20年代”。
不過,把鏡頭從大城市轉向鄉村,你會發現不是每個美國人都能“咆哮”起來。當時,近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的動蕩影響著整個國家經濟。20年代的農民想找口飯吃都難。問題來了,經濟這么繁榮,為啥沒惠及到他們呢?四個字:產能過剩。
幾年前打仗時,歐洲男人都上了戰場,沒人耕田種地,糧食需求大增,糧價暴漲。美國農民一看,這不就是發財機會嘛,馬上加大投入,成了歐洲的糧倉。農民們趁機擴大產能,很多糧食供應商甚至借錢買地、買機器,覺得有這么大的國外需求,借點錢肯定能一直賺下去。
誰知道,這場美國農場主希望永遠打下去的世界大戰只打了4年就結束了。歐洲農民放下槍,重新回歸生產,拿起鋤頭重建農業,對美國糧食的依賴急劇減少。可美國這些農場主已經深陷其中,之前借了好多錢升級設備、貸款買地,債務還沒還清,荒廢在田里的收割機還得再供三年貸款,這該怎么收場呢?沒辦法,他們只能被迫繼續開工。
產量提高了,可戰爭結束了,糧倉滿滿當當,但銷量卻跟不上,這下真糟了。國外需求銳減,產量不降反升,供過于求,農民眼睜睜看著農產品價格直線下跌。最夸張的是玉米價格,短短一年暴跌63%,根本賺不到錢。就這樣,美國在經濟起飛的同時,國內農場一個接一個破產,股市也暴跌,這和特朗普宣布開打貿易戰后美國的反應一模一樣,開始擺爛。
回到100年前,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雪上加霜的是,1929年全球經濟崩潰,整個農業更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在全美國農民準備破罐子破摔、放棄的時候,美利堅人民的“大救星”出現了。這兩個人說,他們有個好辦法,能把農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這兩個穿西裝的人是共和黨參議員斯姆特和霍利,他們向大家承諾,已經研究透徹了,為啥美國農業這么艱難呢?是因為“群眾中有壞人”,在破壞市場。這兩人完全無視需求下降、產能過剩這些國內因素,只把矛頭對準進口商品,說是那些外國出口商使壞,讓廉價貨物涌進美國市場,才害得本土農業變糟。
這套說辭在當時得到很多農民支持,畢竟不是每個美國農民都對全球經濟有清醒認識。斯姆特和霍利說,要保住美國農業,首先得打擊這些外來競爭者。用啥方法呢?就是提高進口貨價格,用什么武器?答案是關稅。
關稅就是一個國家對進口貨物征收的稅項。簡單說,外國公司想把東西賣進美國市場,美國就收稅,這樣就增加了商品成本。外國公司肯定不想虧本,自然會抬高商品價格,把政府加給企業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等美國消費者看到進口貨變貴了,就會回頭買本國產品,農業就能復活,就這么簡單。
事不宜遲,斯姆特和霍利起草了一份關稅法案,但覆蓋范圍遠超農產品,對超過2萬種貨物,大約四分之一的進口商品加稅。
這份激進的法案很快在共和黨掌控的國會通過了,但也引發了強烈反對。超過1000名經濟學家擔心關稅會帶來反效果,于是聯名請愿,要求胡佛總統否決這個法案。這場景就跟去年反對封禁TikTok差不多。福特汽車老板更是形容這法案“愚蠢透頂”,簡直是經濟自殺,勸胡佛三思。這些和現在美國政商界大佬們的說辭基本沒差。
此刻的胡佛雖然顧慮法案帶來的不良影響,但他畢竟是共和黨人,競選策略一直是支持用關稅保護本國農民。這一切是不是很像特朗普競選時提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最終,胡佛在1930年6月簽字,全球最高的關稅正式生效。
就這樣,美國政府打著救助農民的旗號,試圖靠關稅打壓外國商品。但這一拳的效果,和那兩位“大救星”的預期,不能說是背道而馳,簡直是天差地別。
關稅出爐頭幾個月,美國經濟好像有點回光返照,進口貨變貴,國民轉向購買本地商品,工廠訂單和建筑合同一度飆升。但外國政府會乖乖任你宰割嗎?對于當時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美國這項措施就像在經濟領域直接宣戰。
許多國家決定以牙還牙,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加拿大氣得對美國30%的出口商品增加關稅,法國和西班牙對美國汽車業加稅,直擊美國要害。這真可謂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除了報復性關稅,加拿大還和英聯邦及其他成員組成“復仇者聯盟”,商量好互相減稅,一起封殺美國貨。美國的行動不僅激起外國政府強烈反應,在民間也引發抵制潮。于是,美國出口生意像被回旋鏢擊中,你加稅人家也對你加稅。依賴出口的美國公司失去國際市場,立刻陷入絕境。美國對歐洲的出口從1929年的23.41億美元,到1932年下降到7.84億美元。
另外,美國對進口鋼鐵加稅,導致農機具價格暴漲,農業成本不降反升。斯姆特和霍利這兩個“天才”怎么也想不到,當初信心滿滿的救世計劃,竟然變成了“七傷拳”,損人更損己。
法案通過三年后,美國對實施報復性關稅的國家出口量下跌30%,還成功讓其他國家筑起對美國的貿易壁壘。1929年到1933年,全球貿易下跌66%,加上大蕭條影響,美國經濟像坐了跳樓機,國內生產總值四年內蒸發30%,失業大軍突破1300萬人,每4個人就有1個失業。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場貿易戰是加劇大蕭條的重要原因。日用品價格因關稅居高不下,救不了農民,還拖累全國,連共和黨的名聲都毀了。
一年多后,經濟陷入低迷,胡佛被指責為大蕭條的罪魁禍首。民怨終于在1932年爆發,美國人用選票把共和黨踢出白宮,胡佛總統連任夢破碎,國會全面變成民主黨掌控,由羅斯福接任大權。
全球貿易崩潰是個警示例子,這讓上臺后的羅斯福將國際自由貿易作為戰后世界秩序的核心部分。羅斯福一上臺就對其他國家說,之前是美國不懂事,下手太重,不如握手言和。然后開始收拾美國這個爛攤子,逐漸調低關稅。雖然外貿慢慢回升,但恢復過程漫長,直到60年代,貿易才回到關稅戰前水平。此后,美國將關稅維持在低水平超過半個世紀,自由貿易成為主旋律,關稅戰仿佛成了歷史遺跡。
直到今年,特朗普上臺后,幾乎天天把關稅掛嘴邊,勾起不少人對20世紀這場經典貿易戰的記憶。那我們是否會經歷同樣的事呢?
先說相似點,特朗普的高額關稅和斯姆特 - 霍利關稅法案一樣,都是以保護本土經濟為由,推行保護主義政策。現在的參眾兩院和當時一樣,都有共和黨主導的情況,其他國家也同樣會做出反應和反制,中國、加拿大都明確表示一定會反擊。
第二,過去十幾年的美國和“咆哮的20年代”一樣,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經濟增長。但這是否意味著會重演當年結果呢?很難說,因為和100年前相比,也有不少明顯不同。
在4月3日行政令簽署前,沒人知道特朗普心里怎么盤算。有分析師說,他可能只是把關稅當武器,向國外施壓獲取政治籌碼,比如逼著鄰國管好邊境,解決毒品和非法移民問題,也就是虛張聲勢。但到今天,這老頭兒真付諸行動了。特朗普像100年前的“美國人民大救星”一樣,開槍胡亂掃射,啥都加稅。
當然,現在的經濟環境和一個世紀前大不一樣,那時候還沒有全球化,如今全世界生產線環環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最終會拿出什么樣的應對政策,會不會像上個世紀一樣同仇敵愾,直接給美國來個貿易壁壘,不好說。但顯而易見,美股已經開始跌了,金價又開始漲了。這之后會有啥連鎖反應?貿易戰是否真像特朗普說的那么容易贏呢?贏的定義又是啥?
是貿易戰后美國整體擁有的比之前更多,還是少點也沒關系,只要比競爭對手多就算穩贏呢?最后,大家覺得特朗普挑起的這場貿易戰,對咱們普通人來說到底會有啥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