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暴富十年后,他們為何又開起了網約車?
前幾天陪朋友去看二手房,遇到個有意思的現象。
小區里有幾戶人家的裝修顯得特別突兀——金碧輝煌的歐式吊燈配著廉價的復合地板,真皮沙發上蓋著十塊錢一條的蕾絲防塵布。
中介不經意提起,這些都是早年拆遷分到房的住戶。
這讓我想起老家有個遠房表叔。
十年前城中村改造,他分到四套房和兩百多萬現金。
去年回去聽說,他現在靠開網約車維生,手里只剩下一套自住房。
倒不是遭遇什么變故,就是陸續把錢投進了P2P、民間借貸和朋友的創業項目。
這種情況見得多了,慢慢發現一個規律:天上掉的餡餅,好像總得用個合適的盤子端著才行。
要是手頭的家伙什配不上,餡餅多半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啪嗒掉地上。
我認識個做私募的朋友,他說過一句挺實在的話:市場每隔幾年就會給所有人發錢,但大多數人都會原封不動還回去,還會倒貼利息。
這話放在生活里也一樣適用。
前些年區塊鏈火的時候,我見過完全不懂技術的大媽在廣場舞間隙討論比特幣,也見過大學生把學費砸進空氣幣。
后來?后來他們都不說話了。
感情里這事兒更明顯。
朋友公司里有對夫妻,女方是高管,男方是下屬。
當初女方力排眾議下嫁,覺得真愛無敵。
結果五年后離婚時,男方在調解室里說:她總說我不上進,可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
這話聽著挺心酸,但細想又覺得在理。
婚姻就像合伙開公司,股權差距太大的,早晚得拆伙。
有個做婚姻咨詢的阿姨跟我說,她經手的案例里,最穩固的反倒是那些條件相當的夫妻。
不是說要多富貴,而是倆人的見識、習慣、對生活的理解得在一個頻道上。
她打了個比方,就像倆人在爬山,一個想沖頂一個想野餐,開始還能將就,走到半山腰準得吵起來。
這話讓我想起以前租房時遇到過的二房東。
他把房東委托代租的三居室打成八個隔間,每個床位月租八百。
有個月水電費突然暴漲,他連夜把電表調慢被發現。
最后不僅賠錢,還上了中介黑名單。
后來有次在便利店遇到,他啃著飯團說:早知道就按規定租了,雖然賺得少點,至少是長久買賣。
現在信息越來越透明,這種不對等的便宜越來越難維持。
去年幫老家親戚看合同,發現他們村有人把征地款全投給了承諾年化20%的農業項目。
勸了半天不聽,結果今年開春項目方就跑路了。
親戚現在見人就念叨:當時要是存銀行...
不過話說回來,我倒不覺得撿便宜本身有問題。
運氣本來就是實力的一部分,關鍵是怎么把偶然的幸運變成持續的資本。
認識個做外貿的老板,他第一桶金是九十年代偶然幫人代購賺的。
但他拿到錢就去學了英語和國際貿易,后來把偶然的渠道做成了正經生意。
還有個前輩說得更直白:撿到錢不算本事,能留住才算。
留不住的錢,本質上就是過路財神。
他年輕時靠倒賣鋼材賺過一筆,后來全賠在期貨市場。
現在做實業,反而穩穩當當做成了細分領域龍頭。
那筆學費交得值,他說,讓我看清了自己幾斤幾兩。
這可能就是便宜最微妙的地方——它像面鏡子,照得出一個人真實的認知水位。
超出的部分,總會通過各種方式回流到匹配的人手里。
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資源也在不斷尋找最適合它的容器。
我家樓下有家開了二十年的面館,老板有句話挺耐人尋味:老顧客來吃面,不是因為我面多特別,是他們習慣了咸淡。
這話放在很多事上都成立。
能長久守住的東西,往往早就在日常里磨合出了恰好的分寸。
窗外的梧桐樹開始落葉了,環衛工人在用竹耙把它們攏成堆。
有些葉子會留在樹坑里變成肥料,有些會被裝車運走。
看著這個場景,突然覺得人和資源的關系,大概也是這樣自然篩選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