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迷信,而是記憶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遺
01
祖宗有排面,兒孫才有錢。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又到了給祖宗充值的時刻了。
今年最炫酷的祭祀單品是什么?
是的你沒看錯,某品牌新款紙扎版轎車。
不僅完美復刻了流線型車身,更有多種配色供你選擇,甚至連充電樁都配上了,還貼心配備了西裝革履的國際地府司機,就連車牌都是吉利靚號。
主打一個,雖然我在陽間買不起,但不能讓老祖宗沒面子。你以為這只是惡搞?
可淘寶上單單一個店鋪,就已經賣出200臺了。不僅線上火爆熱賣,線下跑腿小哥都接單到飛起。
后來我去搜了一下,發現在紙扎祭祀這塊,每一輛爆款車都跑不掉。
最初是車馬轎子
但時代在進步,座駕也要與時俱進。
比如:勞X萊斯(小金人版)
炫彩銀大G、珍珠白埃X法,都是帶司機版。
電車出來了,祖宗也必須第一個擁有。
特X拉套裝,充電樁安排得明明白白:
考慮到祖宗日常出行的多元需求,干脆來個套餐,電車、摩托、三輪、汽車全配齊,甚至不用祖宗去刷題,連駕駛證都幫您考好啦~
真不知道,地府會不會出臺交通新規,說不定現在孟婆熬湯,都是改用電車供電。
黑白無常也緊跟潮流,巡邏車底盤裝了氛圍燈。可能為了緩解充電壓力,地府也要升級超級換電站了。
當然,玩笑歸玩笑,琳瑯滿目的新能源車,只是揭開祭祀紙扎變遷的一角。
都說:中式恐怖有三寶:紙人、符咒和繡花鞋。
沒有人的童年不被恐怖片里臉色煞白的紙扎人嚇哭過。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提起紙扎品,第一反應都是陰森和恐怖。
但如今中國的紙扎,已經開始顛覆你的想象。
02
一直以來,大多數人對傳統祭祀的記憶,還停留在黃紙、花圈、金元寶上。
但如今陰間的生活配置,也正追著陽間潮流一路狂奔。
祖宗的“身后生活”,
必須得跟上時代。祖宗想住什么就住什么,喜歡中式的就住四合院,喜歡洋房的就住別墅,喜歡種菜就搞個農場,要想當個包租公包租婆,幾棟精裝公寓直接安排。
活著時為一套房子背債30年,死了堅決不能做房奴。
網絡時代,電子產品也不能少,蘋果全家桶整一套,不喜歡的話就用三折疊,怎么折都有面。
民以食為天,吃的喝的也必須講究。
各種口味的方便面
餐后甜點應季水果也不能少:
茅子、華子,那更是必須得配,因為是身份的象征。
大金表戴在腕間;神仙水全套配齊。
戴X吹風機、星X克保溫杯、愛X仕包包、掃地機器人…
到了哪里,都得走精致都市麗人的路線。
沒事祖宗還可以喝喝茶,玩玩茶道:
無聊了打打麻將,連牌搭子都配好了。
累了還有按摩椅,全自動不用掃碼版:
擔心忙不過來,還會給你安排全套服務人員。
甚至前幾年,疫苗、測溫器、酒精、口罩、呼吸機都要順帶燒給祖宗……
有時候,真不得不佩服紙扎手藝人的腦洞。
老祖宗生活方方面面,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主打一個:我可以過得不好,但祖宗必須是人上人。
03
如果說以上拼的是創意,那以下就是以“大”取勝。
在蘇南一帶,有一種祭祀用品叫“扎庫”。大多數人祭祀也就燒些“小玩意”,但在這里家人去世后,會請庫匠扎大紙房子。
正常你以為,扎的紙房子長這樣:
可在南通,許多家庭燒的是這樣:
這樣:
不是塑料棚子,不是簡易木房,是真真3D立體,用紙扎出來的別墅。
有的雙層紙別墅最大號,長十幾米,面積達200平方米,售價高達1.5萬。
遠遠一看,跟真房子真沒什么區別,建筑結構能做到1:1復制,每個細節都很逼真,內部樓梯裝修都有,你想往上加什么就能加什么,洗衣機、電冰箱、太陽能、空調、汽車、飛機,都能給你扎上去:
甚至門口還會配置保安:
到了晚上,還有配套的燈亮起點綴:
最終配上大量黃紙和金元寶,一場大火全都給燒了。
很多當地人迷信,死者生前受不受人尊敬,家族旺不旺、有沒有錢,就要看扎庫做得大不大,墳前燒的炮紙多不多。
人就死一次,所以不管怎么樣,還是要走的“風風光光”。
04
在國內,紙扎還是和祭祀,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但當紙扎到了國外,就演變出了更多的意味。
去年萬圣節時,一位中國小姐姐,在國外街頭賣喪葬用品,一下打開了外國人的新世界,把中國的喪葬文化傳到國外了。
有一對女生,在她那買了紙扎LV包,作為萬圣節裝飾,還有位大叔,買個紙扎三文魚和紙錢,用來祭奠剛剛去世的小貓。
人們對情感寄托的需求是共通的。
但在國外,紙扎除了祭祀之外,更生出了“玄學”的功能。
起因是一位黑人,手拿一張中國冥幣,非常激動地說:發現了一個很神奇的神秘力量燒了它能:傳遞祝福、帶來好運。
于是一生迷信的外國人,也開始瘋狂搶購中國冥幣。
在亞馬遜上,冥幣打出的標簽是:
神秘的東方力量。甚至還有貼心商家將冥幣“洋化”,
制造出了外國人特供版:
這怎么不算一種文化出海呢?
還有更離譜的老外博主,把它做成了生意。一位老外直播燒冥幣,燒一張念一個粉絲的名字。
粉絲付費觀看焚燒過程,并且根本不生氣,因為他們只記得,這是為了祈福。
中國人看了大喊晦氣!
外國人看了大呼amazing!
但其實后來一想從燒給死人,到燒給活人,內核其實沒什么不同。當中國冥幣被貼上"神秘東方力量"的標簽,其實就是完成了從民俗器物到文化符號的轉譯。
祭祀早已不僅是一種儀式,而是一種心理治療,一種精神寄托。
不是為了給離開的人帶去點什么,而是為了給留下的人帶來點什么。
05
當拋去紙扎祭祀的作用,很多人都忘了,中國紙扎也是一種非遺文化。
之前法國的博物館,曾辦了一場名叫:
“極樂天堂”的中國紙扎展覽。里面的紙扎,精美的讓人忘記了它的作用。
雕花、裝飾,上面一磚一瓦,都是純手工制作。
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
每一座靈厝,都需要師傅花2-3個月才能完成。
相比開頭提到的那些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低配版”大師級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當剝離功能性,工藝本身便是藝術本身。
這場展覽在巴黎引起巨大轟動,成為當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換個角度看紙扎,或許不只是禁忌的喪葬用品,而是一種民俗文化,是一種關于生與死的觀點。
我很喜歡一位法國觀眾的留言:
“中國人用紙扎告訴我們,最浪漫的事,是連死亡都不愿將就。”
06
其實每年清明前,我母親總會親手折元寶。
雖然如今祭祀用品早已琳瑯滿目,機器壓制的金箔元寶、印刷精美的“天地銀行”巨額鈔票,也有人只帶一束鮮花,不再燒紙。
可我媽依舊堅持手折,一張張錫箔紙,在她指尖翻折、捏角、撐開,變成一個個小小的金元寶。
她說:她的媽媽是這樣折的,她的奶奶也是這樣折的。
這不是迷信,而是記憶。
這讓我想起朋友的故事。
他說:他也曾覺得燒紙很土,可當父親去世后,就覺得燒香燒紙,心里能得到安慰。
有事想他了,就多燒點錢給他,讓他在下面也過得好,自己心里也能得
到寬慰。
如今,燒紙祭祀常被貼上迷信、污染、落后的標簽,甚至有人呼吁徹底禁止。
但一刀切的否定,是否也徹底切斷了某些東西?
無所謂好壞,存在即合理。
千年來的殯葬文化,并非只是簡單的“燒給亡者”,而是生者與逝者之間的情感紐帶。
那些折元寶的手、那些擺祭品的動作、那些低聲的念叨,都是思念的具象化。
這些儀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07
我很喜歡一個說法: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失,這是生物學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葬禮結束,社會關系終結,這是社會意義上的死亡。
第三次,是當世間再無人記得你,那才是真正的消亡。 對于生者而言,逝去的人已無法歸來,但生活仍要繼續。
清明、中元、忌日這些特定的時刻,當后人帶著紙錢、祭品、鮮花,不辭辛勞地前往墓地,用最古老的方式呼喚他們的名字時
或許才又一次被證明: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曾真實、鮮活地活過,并且仍被這個世界深深地愛著。
Hot Events
讓每一次閱讀都有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