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央行報告顯示,中國家庭存款中位數,不足10萬之時,你難道不會,感到稍微有些驚訝嗎?
而與此同時,2023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超4億輛,其中10-20萬價位車型占比超40%。
在普通家庭為子女學費東拼西湊的場景下,卻能看到他們開著10多萬的汽車穿梭于城市。
這種現象,不禁讓人疑惑:為何家庭流動資產,如此稀缺,卻對高額耐用消費品,這般慷慨?
這背后是理性選擇呢,還是社會心理的集體無意識?
從經濟行為層面來看,這或許是一種現金流與資產形態的錯配。
現金對于許多家庭而言,是用于應對諸如醫療、教育等這類剛性需求的“救命錢”,而且車貸則能夠通過長期負債的方式來稀釋壓力。
例如一輛價值10萬元的車,若選擇5年的車貸;這樣每月的月供大概在2000元上下。其實這種分期支付的方式,稍微使不少家庭覺得“還能夠承擔”。
另一方面,車輛被誤視為“資產”盡管它在不斷貶值,但在通脹焦慮中,現金的“脆弱”讓人們對實物資產產生了一種錯覺。
社會心理層面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汽車早已成為一種可見的階層標簽,有研究顯示,8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車標會影響社交評價。
在這樣的社會認知下,汽車不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面子剛需”。
這個時候“別人都有”的群體壓力,讓購車成為一種規避社會評價風險的選擇,仿佛擁有一輛車,就能在社會的舞臺上獲得某種“入場券”。
制度環境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車貸的門檻遠低于信用貸,0首付促銷等手段極大地刺激了提前消費的欲望。
這個時候,社會保障的缺位,使得醫療、教育等領域的不確定性增強,人們傾向于將存款作為“應急專用”的資金而購車則被視為一種“可控支出”,在心理上更容易被接受。
代際價值觀的裂變,也加劇了這一現象。老一輩人秉持著“囤積式儲蓄”的觀念而90后的車貸比例卻高達65%,反映出即時滿足主義對傳統節儉觀的顛覆。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不僅是消費觀念的改變,而且是社會文化在經濟領域的一種投射。
資本邏輯的勝利在這一現象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車企與金融機構合謀構建了“擁有即幸福”的敘事將負債轉化為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敘事,通過廣告、營銷等等手段,深入人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了這種消費模式。
而社會評價體系的畸變,更是讓“物質可見度”壓倒了財務健康的理性計算。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更愿意,通過物質的占有,從而來獲得社會的認可,而非通過穩健的財務規劃。其實人們往往更看重外在的物質占有,好像這樣就能在社會中得到認可,反倒忽略了穩健財務規劃的重要性。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消費升級帶動了產業鏈的發展,緩解了產能過剩的壓力。
汽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占GDP的比重竟高達10%,而且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信貸的普及,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金融素養的開啟;盡管這種啟蒙并非全然且徹底,不過它給人們給予了一種嶄新的理財觀念。
不過消極的一面也不容忽視。
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變得有些弱了,而且如果遇到像突然失業這類的情況,那很可能會致使車子以及房子,都陷入面臨失去的境地。
除此之外,群體性消費焦慮的加劇,使得“有車有房”成為婚姻起步價,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內卷。
這種現象,乃是發展中經濟體必定要經歷的苦痛;不過說真的,我們得留意“負債狂歡”,它或許會把未來的資源提前用盡。政策的引領,同時也極其關鍵,理應借助完善社會保障等手段,去引導消費趨于理性,而非僅僅予以批判。唯有如此,才能夠在推動經濟發展之際,確保家庭財務的良好狀況以及社會的安定。
當我們嘲笑美國人零儲蓄時,是否意識到自己正用車貸復制另一種危機?家庭財務健康的真正標尺,從來不是方向盤上的LOGO,而是危機來臨時口袋里的選擇權。
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地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避免陷入無盡的負債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