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我們都會懷念那些為祖國和人民獻出熱血和寶貴生命的英烈們。
現在網上很多朋友們說,清明小長假去掃墓和踏青是一個家族活動。有的朋友堵在路上,有的朋友吃著加了色素的青團正在生氣,還有南方朋友們說要用GPS找太公,因為山上的林木太深,還有的朋友說他們的“拜山”活動之后就是野炊……
那么我們也不能忘了還有這么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想為親人奉上一束鮮花,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地方。所以將心比心,全社會要團結起來,幫助無名的烈士尋找到他們的親屬!雖然過去說“何須馬革裹尸還”,但那是對于出征的英雄本身而言,如果是等了他們很久很久的親人,誰都會希望能夠入土為安。
由于歷史和一些其他條件的限制,很多英烈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也有一些找到的烈士遺骸,無法確定其身份。這個時候,現在的科學技術就可以幫忙了。我們由于社會上有一些營銷號的片面宣傳,使人們產生了一些誤解,他們以為查基因或者是把基因信息送到海外“共享”,可能是件錯事,其實不是這樣的。現在DNA的技術除了在醫療和案件偵查(比如尋找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等等方面,在戰爭年代犧牲的英烈身份確認這個工作也能大顯身手。
下面,我們就簡單梳理一下常見的技術手段和大致的應用流程。也有很多單位或者是烈士陵園,會幫助一些有需要的社會上的人士提交尋親的申請,之后開展一些工作。
我們以前提到的抗美援朝的烈士和劉老莊82烈士的落實身份工作,就是通過各種積極的走訪調研和檢測,可以落實一些烈士的身份。
首先在技術原理的方面上我們要落實DNA的對比的基礎條件。通俗的話就是說我們要通過提取烈士遺骸當中的DNA樣本,比如骨骼或者牙齒當中的,然后與疑似的可能的親屬人士檢測比對。由于歷史條件的因素,有些人可能沒有留下直系的子女,那么就找他們的兄弟姐妹留下的子女,比如說他們的堂表親。這樣就可以尋找遺傳標記的匹配性。
然后常用的技術有短串聯重復序列(STR分析)、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分析)、Y染色體(父系溯源)、線粒體DNA(母系溯源)等,如果能提到合適的檢材,就能有一個正確的結果。
如果需要做的是降解DNA,通俗說就是保存的很不好了,那就需要以下的技術手段。
烈士遺骸可能因年代久遠或環境因素導致DNA降解,需采用的是下一代測序技術(NGS),可對微量、碎片化DNA進行高通量測序。然后當然是全基因組擴增(WGA),就是擴增極微量的DNA以提高檢測成功率。
具體到操作流程的話,需要從烈士的遺骸當中選擇保存比較好的部位,例如牙齒的牙髓或者長骨的骨干,使用硅膠吸附法或者磁珠法純化降解DNA。之后,可能還要建立無名英烈的DNA數據庫,將烈士的STR、SNP、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數據錄入專用數據庫,供長期比對。因為比如有同一個疑似的條件,在同一個地區可能有好幾家失去了親人的家庭,大家就都可以去比對一下。
準備好英烈的DNA之后,當然就是要對認親的親屬的DNA采集,然后進行比對。當然是由近及遠的原則做血液或唾液樣本(STR比對),直系親屬優先,如果有子女排第一,如果沒有的話,可能有兄弟姐妹留下的侄子女,外甥女之類的。若無直系親屬,通過旁系親屬補充,可通過Y染色體(父系家族男性成員)或線粒體DNA(母系親屬)縮小范圍。結合族譜和DNA數據,重建烈士可能的家族分支,這個就是烈士的家系重建工作。
在這之后,我們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進行輔助。例如要利用人口遺傳學的數據庫(如中國人群STR頻率庫),提高匹配準確性。還有,我們可能需要通過算法分析遠親的DNA共性,比如共享的罕見的等位基因。
那么在近些年我們社會上已經有了成功的實際的案例。比如中國抗美援朝烈士尋親的工作。中國退役軍人事務聯合科研機構通過從國外帶回來的烈士遺骸當中提取DNA,并和全國范圍內的需要尋親的志愿軍家屬進行比對,截止到目前已經成功確認了多位烈士的身份,當他們的家庭找到了親人,讓英雄能夠回家。
在工作上肯定也是有一些挑戰的,比如說目前在技術上可能還有一些難點,比如DNA嚴重的降解。可能需要多次重復實驗,在程序上就比較辛苦一些,但是這項工作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再苦也比不上英雄前輩浴血奮戰的苦。
還有一個問題是親屬方面的缺失,有一些英烈確實走的時候很年輕,沒有直系的后代,需要依賴旁系親屬或者是地方上的族譜來推斷可能潛在的親屬,這樣尋找起來就有一些難度。 最后當然是要注意到相關的倫理問題,比如說尊重家屬的個人隱私,工作中相關信息需要模糊化,意思是如果相關當事人不想發新聞的話就不要透露給媒體,因為很多英烈的親屬后代也是中老年人,要照顧他們的感情,不要受到二次傷害。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有相關的社會人士想參與的話應該怎么做?那就是像開始說的這樣一個是官方途徑,要聯系當地的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或者是烈士陵園,讓他們幫助看看提交尋親的申請,尋找相關的正規途徑。第二就是要參與國家組織的英烈DNA數據采集的正規項目,比如“為烈士尋親”的專項行動。
當然也有一些科研機構和公益組織正在行動,比如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的實驗室,還有中科院古DNA實驗室等等一些機構都在提供技術的支持。還有一些了不起的公益組織,比如烈士尋親志愿者團隊也在協助信息的收集和傳播。
最后在倫理和法律上需要注意的就是知情同意原則,需要征得烈士家屬同意方可進行DNA檢測的收集和信息公開。還有嚴格的數據保密,比如英烈的DNA數據僅僅用于尋親的目的,不能濫用。對遺骸的尊重也要做到,就是提取DNA之后根據相關流程妥善安葬,要符合我們的公序良俗和法規的要求。當年他們為國而戰,如今葉落歸根,要讓他們得到安息。
用采集DNA的方式通過科技與人文的結合,讓烈士的英名和事跡得以回歸我們的家國民族記憶,讓他們回家,讓他們的親人能夠有所慰藉不留遺憾,符合我們的傳統文化,也符合我們的歷史傳承要求,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這項工作是功德無量的,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