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為政篇》里,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五十歲被視為人生的重要階段,常與“知天命”的智慧或身體變化息息相關。
五十歲的人已經歷盡千帆,通曉了人生規律,感受了命運的鋪排,心境越來越趨于豁達。
是時候為晚年生活做些準備了,不然日后遇到未知的難題、陷入困境,就會慌亂,就會茫然無措。
人生下半場,我們一定要為自己準備好這4張“存折”,才能從容前行穩健致遠。
01 健康存折:存儲有質量的未來,身體是本錢
在社交中,大家往往會“談老色變”,可能很多人都沒意識到,真正令我們害怕的不是“老”,而是“病”。
有些上了年紀的人,總愛說自己哪哪都疼,身上一堆病,腿腳也不好使,就活一口氣了。
看到這樣毫無質量的老年生活,任何人都會忍不住為自己的將來擔憂。
小米的爺爺平時不愛吃蔬菜,也不愛鍛煉,50歲不到就得了糖尿病。
于是,他每天吃飯的禁忌增加了很多,老伴就單獨做他的飯。
不曾想,沒過多久,再次體檢時又發現了新的病癥。原因是,太多被屏蔽的食物里,有著身體需要的其他營養元素。
之后,小米爺爺徹底改變了生活方式,增加飲食的多樣性并且開始系統健身,現在他已經78歲了,病情穩定。
與小米爺爺截然不同的是我從前的單位領導王總。
他的氣質溫文爾雅,身姿挺拔,每次來入職的新同事總誤會他才40歲,其實他已經58歲了。
大家忍不住好奇王總的養生之道,他也樂于分享。
他說:“五十歲之后每年都要定期體檢,杜絕大病突發的可能;然后要接種中老年易感疾病疫苗,如帶狀皰疹、流感等;還要根據自身需要合理補充維生素、多曬太陽;最后就是要堅持運動,每周最少3小時。”
事實證明,改變觀念是基礎,積極鍛煉是方法,這樣有滋有味的晚年生活才是我們最想要的。
唯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我們才有資本面對未知的人生,才能充滿勇氣面對歲月的考驗。
02 社交存折:存儲精力,給關系做“斷舍離”
民間俗話說得好:“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十歲后,人的精力有限,要避免錢財糾紛,六十歲后需要養心,要少與人爭論。
鄰居張阿姨55歲,剛退休時,熱心過了頭,但凡瞧見事兒,都忍不住插手。
可時間一長,她發現自己精力有限,能力也跟不上,不僅事情沒辦好,還總落埋怨。她自己也陷入內耗,每天愁眉苦臉。
后來,張阿姨想到用“三圈法則”重構社交:“核心圈”有子女、老友和醫生;“價值圈”有興趣社群、可以技能交換的朋友;“觀察圈”就是朋友圈點贊之交的人。
再把社交賬號里的人進行標簽分組,每月清理10%的低效聯系人,減少精力損耗。
理清思路后,張阿姨像是變了個人,一掃往日愁容,每天不再“管閑事”,而是樂呵呵地去街道組織的國畫班學習。
異曲同工的還有喬喬的二叔。
他察覺到,老朋友們一見面總是攀比孩子,要么就是大肆販賣焦慮,讓原本輕松歡愉的氛圍消失殆盡。
于是,二叔果斷減少與這些人的線下往來,僅通過朋友圈默默關注他們的動態。
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攀比日常,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他將這些事寫成段子投稿,賺取“零花錢”的同時,也找到了自我價值。
精簡社交關系能幫助我們節省精力,減輕心力負擔。
無力之事,不糾纏;無緣之人,不貪戀;無心之失,不掛懷。
03 退路存折:存儲財力,擁有選擇權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養老問題上,這一道理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事李姐頗具前瞻性,每月雷打不動定投2000元商業養老保險。
憑借著這份堅持,退休后,加上交了幾十年的基本養老保險,她每月能領取7000元養老金,生活質量和退休前相比有增無減。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李姐的妹妹,她把自己全部積蓄都投入到子女的創業項目中。
然而,創業之路布滿荊棘,項目最終失敗,李姐的妹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保障,如今只能靠低保來維持生計。
我同學的舅舅劉先生,以另一種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優秀的“養老規劃范本”。
劉先生考慮十分周全,早在50歲時,便開啟了退休生活計劃。
為了找到理想的安養之所,他花費10年時間,實地考察了5家養老社區。
經過多番對比,再結合自身健康和經濟狀況,最后他選定了一家 “醫養結合” 型養老社區,為退休生活做好了妥善的備案。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養老這件事,更是如此。
有人早早規劃,生活順遂;有人毫無準備,晚景堪憂。
04 快樂存折:存儲興趣愛好,戰勝退休恐懼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群星了”。
朋友的父親陳叔,53歲時因病提前告別了工作崗位。
閑下來的他,一頭扎進咖啡拉花的世界,通過閱讀書籍自學拉花技巧。
隨后,陳叔把書房精心改造成咖啡吧,用淘來的二手咖啡機,制作出一杯杯創意飲品。
在咖啡的香氣氤氳中,他盡情享受著“一人咖啡館”帶來的獨特儀式感。
陳叔的這份熱愛,將因病早退的生活裝點得熱氣騰騰,讓生活煥發了新的可能。
無獨有偶,我的小姨在告別忙碌職場后,也在興趣愛好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繁花盛景。
51歲的小姨卸下工作重擔沒多久,就迅速在老年大學的花卉種植課堂找到了新的方向。
學成歸來,她在自家的院子里嘗試播種各類花卉。雖然初期缺乏經驗,種子發芽率低,但她不氣餒,積極向老師請教,不斷地反復摸索。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小院的四季逐漸被繁花簇擁。
那一刻,她真切感受到,這種在培育過程中收獲的延遲滿足,帶來的成就感遠遠超過了即時的快樂。
陳叔和小姨沒有因為失去工作而黯然神傷,反而在新的愛好里遇見了生活的“繁星”。
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它的謝幕反而讓我們有時間,或彌補從前的遺憾,或嘗試新的挑戰,在不同的領域收獲快樂與成就。
梭羅曾說,“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五十歲是開啟人生下半場的起始。
在50至59歲這10年間,只有為自己存儲健康、存儲精力、存儲財力、存儲快樂,我們才能在未來享受現在未雨綢繆的豐厚回饋。
對待養老生活,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結局。
把握好人生轉折點,我們才能底氣充足,無懼歲月變遷,從容漫步于人生的新旅程。
作者簡介:月落,一位于時光縫隙間捕捉靈感,借文字之力傳遞星火的中年少女。筆下故事,如春風化雨,直抵人心,為心靈荒蕪之地帶來潤澤,引領讀者在文字里尋得溫暖的力量。
平臺簡介:
顧一宸,青年作家,專注于情感治愈和勵志分享,寫暖床故事,潑酸辣雞湯。
著有《如果覺得委屈就成為你想要的光》《我與你的驚喜是剛剛好的相遇》《管他努力有沒有回報,拼過才是人生》《寫作變現:新媒體爆款高效進階》等書。
關于文章講到的觀點,你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