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對中國和印度等國家進口產品加征高達54%的關稅,蘋果(Apple Inc.)公司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兩難抉擇。這項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新一輪“報復性關稅”措施,讓蘋果在美國市場的核心產品:iPhone,無論是自己消化成本或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都可能付出高昂代價。華爾街分析師預測,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下一代iPhone 售價可能大幅暴漲逾四成,進一步影響蘋果的市占率與股價表現。
由于蘋果大部分設備仍由中國或印度制造,并出口至美國銷售,此次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對蘋果而言無疑是一記重擊(全世界的智能手機幾乎都是在中國、印度、越南等地制造,這些國家在此次關稅戰中全部中槍,其實不只蘋果會受害,美國本土銷售的所有進口電子產品都會面臨價格大幅上漲的困境,但美國地區以外應該影響不大。)。若選擇自行吸收額外關稅成本,蘋果將面臨利潤大幅壓縮的風險;但若選擇將部分或全部加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則勢必導致iPhone售價上漲,進而影響銷售表現與品牌形象。
根據羅森布拉特證券(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的預估,若蘋果選擇將加稅成本全數轉嫁,iPhone售價可能飆升43%。具體來說,預計今年9月發布的iPhone 17,其入門款售價可能由目前的799美元提高至1142美元;而頂配版iPhone 16 Pro Max(1TB存儲容量),售價則可能從 1599美元暴增至2300美元。
即便是售價相對親民的入門款iPhone機型,也難逃波及。例如,今年2月剛上市的iPhone 16e,發售價格為599美元,若采用相同加價比例,售價將上漲到856美元,將會超過許多主流旗艦機型的價格。
但并非所有分析師都認為蘋果能夠順利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在目前嚴峻的市場環境下,蘋果將產品大幅加價的空間十分有限。蘋果最多僅能將iPhone售價提高5%至10%,若超出此區間,恐導致消費者明顯反感。
此外,蘋果近期所主打的人工智能功能Apple Intelligence由于一再拖延,未能激起積極的市場反應,加上全球智能手機需求疲弱,若貿然大幅調漲價格,可能進一步壓縮銷售動能。
蘋果股票的表現已開始反映投資人對未來產品定價與營收的憂慮。截至4月5日,蘋果股價當日大跌21.09美元,跌幅達9.42%,收報202.80美元,幾乎抹去了2024年夏季突破200美元以來的所有漲幅。對于技術分析師而言,200美元被視為蘋果股價的重要支撐區間(目前已跌穿)。一旦股價持續跌破此關鍵價位,將可能引發進一步的技術性賣壓,增加股價向下修正的風險。
除了價格策略與市場接受度之外,這波關稅措施也再度點燃蘋果供應鏈重構的議題。多年來,蘋果已試圖降低對中國制造的依賴,積極將部分產線轉移至印度、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地。然而,目前的情況是,這些努力在川普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下完全沒有意義,而美國本土短時間內也不具備生產iPhone全系列零部件的能力,不管是人力、設備方面。不過這波關稅戰最大的受害者也不只是蘋果,幾乎所有數碼產品都被牽連其中,美國地區的消費者接下來必須要為川普的關稅政策付出更多金錢,在民意反彈之下,川普是否能持續堅持這種無差別關稅攻擊?讓我們繼續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