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扔“關稅核彈”之后,
“美億萬富翁提醒民眾囤貨”上熱搜
“從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儲存的東西,都應該趁早買起來,最好是在商店補貨前購買。”庫班強調,即使是美國貨,也有可能漲價,“他們會甩鍋給關稅”。——美國知名投資人、億萬富翁馬克·庫班
“現在不囤貨,明天就漲價!” ——當美國億萬富翁馬克·庫班在社交平臺喊出這句話時,全美消費者瞬間開啟了“末日求生”模式——有人連夜搶空超市貨架,有人為搶中國電視跑斷腿,甚至有人囤了夠用幾年的牙膏和肥皂……這一切,都因為特朗普政府扔下了一顆“關稅核彈”。
一、事件回顧:特朗普的“關稅核彈”炸翻全球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全球貿易伙伴發動“無差別攻擊”——所有國家先吃10%的“最低基準關稅”,部分國家還要被追加更高稅率(比如中國34%、歐盟20%、印度26%等)。
這波操作被網友戲稱為“特朗普版核彈頭”:
- 第一波爆炸:4月5日起,全球商品進入美國統一加征10%關稅;
- 第二波補刀:4月9日起,針對特定國家的“對等關稅”生效,稅率最高飆到近60%。
消息一出,美國消費者直接慌了!畢竟專家早就警告:羊毛出在羊身上,關稅成本最終會變成超市標簽上的漲價數字。耶魯大學測算,如果各國反擊,美國普通家庭一年可能多花1300-5400美元。于是,“囤貨求生”成了全美熱搜詞!
二、魔幻現實:中國電視被搶空,美國人邊罵邊剁手
誰能想到,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反而讓中國商品在美國賣爆了?
- 紐約大媽上演“電視爭奪戰”:一位50歲的市民連跑5家店,終于搶到最后一臺中國品牌電視,激動得“比中彩票還開心”。
- 囤貨清單堪比末日生存包:從方便面、衛生紙到口紅、家電,美國人見啥囤啥,社交媒體上“囤貨攻略”播放量破億。
- 庫班成“囤貨教父”:這位億萬富翁一句“趕緊囤!美國貨也要漲價”,直接點燃全民焦慮。
網友神吐槽:
“特朗普想用關稅逼我們戒掉‘中國制造’,結果我們戒不掉,錢包先戒了呼吸!”
“中國電視:沒想到吧?我成了美國剛需!”
三、法律深扒: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合法嗎?
1、關稅政策的法律依據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依據的是總統行政令,但合法性爭議巨大:
- 國際法層面:WTO規則要求關稅稅率需基于協商,而美國單方面加稅被多國指責“簡單粗暴”“違反規則”。
- 數據造假實錘:美國聲稱柬埔寨對美關稅97%(實際7.9%)、歐盟關稅39%(實際2.7%),被國際機構打臉“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
2. 美國民眾能起訴政府嗎?
理論上可以!根據美國《貿易擴展法》,若關稅損害公民利益,可向國際貿易法院提起訴訟。但現實是——告贏總統?難度堪比中彩票。
四、連鎖反應:誰在買單?誰在偷著樂?
1、美國人的痛苦面具
- 消費者:搶購一時爽,但長期物價飛漲躲不掉;
- 小企業主:進口成本飆升,有人倉庫囤貨撐半年,有人瀕臨破產;
- 科技巨頭:芯片等零部件漲價,特斯拉等車企或被迫裁員。
2、中國產品的“意外贏家”時刻
- 硬核剛需:中國電視、日用品憑性價比逆勢突圍;
- 高端逆襲:AI電視、智能手機靠技術收割美國中產;
- 戰略機遇:全球貿易體系重組,中國或成“新朋友圈”核心。
五、普法課堂:國際貿易戰中的生存法則
1、消費者必看
- 關稅≠直接漲價:商家可能自行消化部分成本,別被恐慌營銷帶節奏;
- 囤貨有風險:食品會過期,電器會換代,小心“囤了個寂寞”。
2. 企業避坑指南
- 合同加條款:與供應商約定“關稅風險分擔”,避免獨自扛雷;
- 供應鏈游擊戰:學中國車企轉戰東南亞,但小心越南、泰國產能不足。
3. 國家層面啟示
- WTO不是擺設:可聯合他國發起貿易爭端訴訟;
- “朋友圈”經濟:RCEP、金磚國家擴容,抱團才能取暖。
六、關稅核彈炸出的,不只是段子
這場鬧劇背后,是全球化撕裂的縮影——當美國揮舞孤立主義大棒時,中國商品用實力證明:貿易保護主義打不贏真香定律!
最后送上一句靈魂拷問:
“特朗普囤了一倉庫‘美國優先’,可美國消費者囤的為什么大多是‘中國制造’?”
來源:本文借助deepseek創作,素材來自媒體報道,部分內容劇情演繹,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