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粉絲在后臺留言問道:"為啥人家萊西、萊陽地里大棚一片連一片,咋一進招遠地界,大棚就稀稀拉拉沒幾個了?咱守著畢郭大平原這么肥的地,種大棚菜還能比不過人家?"
萊西市南墅鎮成片農業種植大棚
這話可說到不少鄉親心坎上了!畢郭大洼水質優良土壤肥沃,現在只有官地洼西瓜大棚還能拿得出手。今兒咱就掰扯掰扯,招遠大棚經濟到底卡在哪兒了。
畢郭鎮沃土連片,本是種大棚的"風水寶地",可為啥老百姓寧肯種麥子玉米?
首先可能是老觀念捆住了手腳?。畢郭大洼祖祖輩輩就是招遠糧倉,家家戶戶地界分明。隔壁萊西早把零散地流轉成百畝大棚園區,咱這兒還有鄉親守著三畝地怕流轉了吃虧,合作社想包片都湊不齊地塊!
再就是老話說的,“家有余糧,心中不慌。種糧保險,種菜心慌?。”鄉親們可能還是覺得種苞米麥子穩當,國家還給補貼呢!
招遠是“金都”,黃金產業風光,可農業尤其是大棚經濟,一直沒被當成“親兒子”,所以招遠至今未出臺針對大棚蔬菜產業的專項補貼政策,僅通過“三品一標”認證推動品牌化?,畢郭鎮只有零星分散的一些大棚種植戶,還沒有建立配套的倉儲、分揀和加工設施,產品附加值?也難以提升。
而萊西等地通過“錯峰上市+冷鏈直供”模式實現溢價(如大棚葡萄提前半月上市單價達30元/斤)?,政策導向差異很明顯。招遠老百姓對種植瓜果蔬菜大棚的積極性不高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一個,大棚種菜不是搭個棚子撒種子那么簡單,溫度、濕度、施肥樣樣都得精細,招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更傾向流向招遠城區黃金產業或周邊工業區,大棚種植依靠中老年群體,技術更新和規模化經營能力都有欠缺。
其實招遠不是沒有成功例子!青龍夼蔬菜,官地洼西瓜等早就打響名頭。鄉村振興不是等靠要,而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好日子都是"種"出來的。
招遠大棚經濟要想翻身,光靠鄉親們自己撲騰可不行!
土地得連片?,學學官地洼搞合作社包地;技術得落地?,請專家教點一聽就懂的實在招兒;銷路得打通?,冷鏈車直接開到地頭,手機直播賣貨搞起來。
政府要是能像扶持黃金產業那樣給大棚業搭把手,咱金都大地的肥沃黑土,照樣能長出金疙瘩!鄉親們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您覺得咱招遠大棚經濟該咋發展?歡迎在評論區嘮嘮!
生活在招遠,關注我們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