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給所有進口汽車征收高比例關稅的時候,特朗普曾期待“他國企業不敢放棄美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然后就會來美國投資,在實現規避高額關稅壁壘的同時,幫助美國構建新的制造業供應鏈”。
對全球加稅,特朗普的目標真能實現嗎?
南生請閱讀本文的網友思考,發展制造業需要的是什么?除了整肅內部環境外,無非是技術、資本、人力、能源與原材料。
我們先看美國的人力資源,人口已超過3.41億,僅次于中國與印度,是日本人口的3倍,是德國人口的4倍,接近韓國人口的7倍。但美國制造業在GDP的比重卻低于德國、日本、韓國,這說明美國不缺人。
如果非要說缺人,那美國完全可以利用移民來擴大勞動力。很多人都想去美國,甚至愿意偷渡、翻墻。但特朗普卻在收緊移民政策,即使是對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完全是反向操作。
3月底,《自然》發布了一項調研報告,提到:在接受訪問的1650名科學家中,居然有“接近75%的人”因為特朗普政府的諸多干擾政策而產生了離開美國的想法——人與人才都沒吸引到,他們反而想走。
資本,美國就更加不稀缺了!截止到2024年年末,各國、地區投放在美國境內的資本已累積至62.12萬億美元,與美國35.89萬億美元的海外資本相比,凈引入的外資金額高達26.23萬億美元。
很多人都說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外資,但他們可曾想到“在我國境內的外資累積數值僅略微超過7萬億美元”。從資本角度來看,美國不缺錢,而是錢堆的起泡沫了。
技術、能源與原材料美國就更加不稀缺了。如果非要說缺,那僅僅是因為美國企業沒有將這些制造成“產品”——美國已是能源凈出口國,稀土礦第一大出口國,卡他國技術的最大制裁國……
什么都不缺,表明特朗普的政策是錯的
南生認為,特朗普希望利用高關稅壁壘,逼迫他國企業來美國境內投資、建廠的戰略思維存在著巨大的誤判。很有可能,部分國家、地區的企業被迫進來了,嘗試了一下發展制造業,就失敗了。
因為美國早已是金融資本主導的天下,他國企業把錢放在制造業里面,帶來的收益很可能沒有投資美國的金融收益高——僅放在大銀行理財就有4個百分點收益,若交給專業的投資基金打理。
收益率將會更高,這要比在美國建設制造工廠更省事吧。美國的工會動不動就罷工、要求漲工資;員工個性化很強——僅廁所就需要為很多性別人考慮;社會治安很差,零元購隨時會光顧你……
還不愿加班,在投資成本已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工人生產效率又無法與東亞國家相比,在美國發展制造業很難、很難。也只有利用技術優勢、專利壁壘等卡他國脖子的方式,搞一些尖端制造業吧。
全球貿易、制造業供應鏈本身是具有“較強慣性作用”的。以汽車產業為例,去美國投資建設一個組裝廠有什么用呢?輪胎、大燈、齒輪、電機、玻璃、座椅等等配套企業都得一起搬來。
這里面很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完善與低成本的配套設施——能源價格要低、勞動力成本要低、物流成本要低、倉儲成本要低,還不能有過高的環保要求,否則就根本發展不起來。
別說加收20%、30%、40%、50%的關稅,即使將關稅提高到100%,在美國建設的汽車“整車組裝廠”也得從全球采購大量的零配件。搞的這么辛苦、這么累,轉身看到金融資本那么愜意,進來的外資很可能又流向金融了。
所以說,特朗普要做的是:改變自身
美國當前的核心問題是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矛盾不可調和性,發展的土壤變質了。不改變這個問題,全球各國投放在美國境內的資本即使在特朗普的威逼利誘下,實現了70萬億美元、80萬億、100萬億的突破。
那也僅僅是給金融資本在做嫁衣,而民主黨的選票就集中在金融資本占據優勢的州,特朗普需要看到這一點。否則,兩年后的中期選舉共和黨會失敗,四年后的總統大選民主黨人的勝率會更高。
總之,南生認為美國不缺人口、技術、資本、資源與原材料,缺的是:適合制造業及其供應鏈發展的土壤。若這個基本問題不改變,特朗普不僅會面對國際社會的反制,也會面對民主黨的反撲。
就這樣鬧吧,是挑戰也是機遇!雖然會在短期內給包括中國、歐盟、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經濟與貿易發展帶來阻力,但從長期角度來看“各國紛紛降低對美市場的依賴”反而是有利于推動全球經貿持續發展的。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