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加劇,"國產替代"已成為中國科技行業的核心命題,從華為麒麟芯片的回歸到各大廠商自研技術的突破,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加速追趕國際巨頭。
不過想在技術方面突破確實很困難,尤其是做到完全自研,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都需要多方進行合作才可以。
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很多爭議聲,尤其是小米玄戒,自從市場中出現爆料到現在,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傳了出來。
重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米旗下的玄戒半導體(Xuanjie Semiconductor)再次成為焦點,且架構變化也疑似被確認了。
需要了解,目前官方還沒有傳出關于小米玄戒芯片,因此筆者是根據第三方博主的爆料進行的總結,具體還是以官方為準。
詳細來說,小米玄戒SoC的架構設計充分體現了對高性能與多場景適配的深度考量,比如CPU部分采用"1+3+4"的三叢集架構。
超大核:1顆主頻高達3.2GHz的Arm Cortex-X925核心,基于Armv9.2指令集打造,專為高負載場景優化,例如大型游戲、AI計算、影像處理等。
大核:3顆主頻2.6GHz的Cortex-A725核心,定位次旗艦性能,承擔多任務處理與中高負載運算;能效核:4顆主頻2.0GHz的Cortex-A520核心,負責后臺任務調度與低功耗場景,保障日常續航。
這一設計與此前的高通驍龍8 Gen3(1+5+2)形成差異化競爭,更強調單核性能與多核協作的平衡,尤其是超大核的超高頻率,相比驍龍8 Gen3的X4核心(3.3GHz)差距微乎其微。
而GPU部分選擇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IMG DXT系列,具體型號為DXT 72-2304,主頻1.3GHz。
根據Imagination官方數據,DXT系列采用多核集群設計(MCU),支持硬件級光線追蹤與Vulkan 1.3 API,每時鐘周期可處理2304個像素。
值得注意的是,IMG GPU此前已應用于紫光展銳T820等國產芯片,此次小米選擇與Imagination深度合作,既避開了ARM Mali GPU的專利限制,也彰顯了國產供應鏈整合能力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芯片本身還采用的是聯發科信號基帶,畢竟自研基帶這件事本身就非常的困難,因此也可以進行理解。
而工藝方面也是變得很清晰,消息稱采用臺積電第二代4nm工藝(N4P),相比初代N4,晶體管密度提升6%,能效優化22%。
這一選擇既保證了性能釋放的穩定性,也避免了激進轉向3nm工藝帶來的良率與成本風險,且和此前的爆料不一樣。
因為一開始的爆料信息稱小米玄戒芯片會采用臺積電3nm,但從市場策略看,N4P工藝已在高通驍龍8 Gen2、聯發科天璣9200+等旗艦芯片上驗證成熟,有助于小米快速實現量產。
況且綜合現有參數,小米玄戒SoC的目標非常明確:在性能上對標高通驍龍8 Gen2至Gen3之間的"次旗艦"市場,同時通過國產化供應鏈降低成本。
同時小米玄戒SoC的野心不止于手機,根據爆料,其設計目標包含三大場景,第一個就是移動終端:首發機型小米15S Pro將主打"性能旗艦"。
要知道這款機型的配置參數還是很激進的,不僅支持UWB數字鑰匙,整體的配置參數也是延續了小米15 Pro。
無論是內置6字開頭的電池容量還是支持2K分辨率特性的AMOLED屏幕,都意味著產品本身的體驗很值得考慮。
第二個場景就是平板與筆記本:憑借多核調度能力,適配小米平板7 Pro等生產力設備,也意味著普及率更高。
第三個則是智能車機:針對小米SU7等車型定制車規級版本,支持智能座艙、ADAS輔助駕駛等需求。
這一布局與華為麒麟芯片的"1+8+N"戰略異曲同工,旨在通過自研芯片打通小米"手機×AIoT×汽車"的生態壁壘。
尤其在車機領域,高通驍龍8295目前占據主導地位,小米若能用玄戒SoC實現替代,將極大增強其對智能汽車供應鏈的話語權。
總而言之,小米玄戒SoC的曝光,再次印證了一個趨勢:國產手機廠商正從"堆料整合商"向"技術定義者"蛻變。
盡管前路漫漫,但每一次架構創新、每一款芯片量產,都在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積累突圍的資本,對此,大家有什么期待嗎?歡迎回復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