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這小手多像閭琳!”1962年初春的臺北陽明山禪園里,趙一荻輕撫著襁褓中的孫子張居信,張學良聞言將孩子抱得更緊了些。這張后來廣為流傳的合影,定格了少帥晚年難得的天倫時光,也暗藏著這個傳奇家族跨越三十年的離合軌跡。
照片里的陳淑貞確實讓人移不開眼。她身著素色旗袍站在丈夫張閭琳身側,眉眼間既有大家閨秀的端莊,又帶著知識女性的書卷氣。作為粵系軍閥陳濟棠的侄女,她的家世背景與張家堪稱門當戶對。有意思的是,這對夫妻最初竟互不知曉對方真實身份——張閭琳當時化名“克爾”,陳淑貞也只當丈夫是普通華僑工程師。直到婚后某天整理舊物時,她在丈夫珍藏的英文剪報中發現了“Chang Hsueh-liang”的報道,這段刻意被歷史迷霧遮掩的血脈才重見天日。
張學良凝視孫子的眼神里,或許正映著對長子成長的虧欠。1940年于鳳至赴美治病前夕,十歲的張閭琳被托付給父親故交伊雅格時,張學良特意將《曾文正公家書》塞進行李。這位前東北軍少帥不會想到,這本他年輕時奉為圭臬的典籍,竟成了兒子與故土最后的牽系。伊雅格夫婦帶著孩子從舊金山輾轉洛杉磯,為避人耳目甚至教會張居信用英文稱呼父母為“uncle”和“aunt”。
軟禁在禪園的張學良其實離兒子很近。1956年張閭琳作為NASA工程師首次赴臺時,父子直線距離不過二十公里,卻始終未能相見。當局對這位“西安事變”主角的監控從未放松,禪園建在陡坡斷崖之上的選址,與其說是居所,不如說是精心設計的露天牢籠。直到1962年長孫誕生,當局才勉強允許這對特殊的新手父母帶著嬰兒前來探視。
趙一荻為這次會面準備了整整三個月。她托人從香港捎來英國奶粉,親手縫制嬰兒服,甚至學著用竹篾編了只搖籃。當陳淑貞抱著孩子走進禪園時,這位歷經滄桑的“趙四小姐”突然背過身去抹眼淚——自從1940年把兒子送上遠洋輪船,她已經二十二年沒見過這么大的嬰兒了。
張閭琳的航天事業常被視作對父親戎馬生涯的顛覆,實則暗藏傳承。他在加州大學研究的導彈制導系統,某種程度上延續著父親當年整頓沈陽兵工廠時“師夷長技”的理想。1994年張學良得知兒子將要訪問北京航天城時,特意讓秘書找出1934年考察意大利空軍基地的老照片,在背面寫下“科技報國”四字托人轉交。
陳淑貞的溫婉背后藏著不讓須眉的堅韌。1962年那次探視后,她主動承擔起聯絡海外的重任。每季度從美國寄往禪園的包裹里,除了張閭琳的工程學著作,總夾著幾包遼寧產的榛子——這是張學良年輕時在北大營最愛吃的零嘴。有次包裹被海關扣查,她竟帶著出生證明直闖臺北當局辦公室,硬是把東西要了回來。
那張泛黃的照片現存于夏威夷張學良紀念館,玻璃展柜里的說明卡只簡單標注著人物姓名。但若細看張學良西裝翻領處,能發現枚小小的東北大學校徽。這是他特意為見孫子別上的,這所他28歲任校長時擴建的高等學府,承載著太多未竟的理想。晚年在檀香山公寓里,他總把照片擺在能看到大海的窗臺上,或許在某個晨曦微露的清晨,咸澀的海風會讓他想起黑土地上的高粱香。
張閭琳夫婦1994年的返鄉之旅帶回了沈陽故宮的琉璃瓦碎片,裝在檀木匣里送到父親病榻前。張學良用放大鏡看了整整一下午,臨了卻囑咐兒子把瓦片埋在張家祖墳旁。這個至死未能再踏足東北的老人,最終選擇用這種方式完成魂歸故里的夙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