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洲和俄羅斯可以說是世界上,綜合力量和政治影響力都非常龐大的三個實體。
但他們卻犯了一個幾乎相同的錯誤,那就是他們高估了自身,低估了中國,所以三國在處理對外事務時往往會有極大戰略誤判。
第一,美國,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后,中美兩國貿易關系迅速發展,兩國一度是對方最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
但中國的發展卻引起美國忌憚,因為“中國速度”實在太快,更別說隨著我國基本完成工業化,又提出推動制造業升級的大計劃,所以深感威脅的美國決定對中國出手。
只是美國在制定對付中國的方案時,顯然低估了中國的實力。
比如特朗普在他第一個任期內,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的根本邏輯在于,他認為美國是中國商品出口最不可或缺的市場,所以美國可用經濟脅迫的方式讓中國妥協,甚至主動停止制造業升級,但最終的結果卻并不如他意。
而且根據此前日本媒體報道:中國外貿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也在降低,如今對美貿易額只占中國外貿總額1/10,是近些年以來最低水平。
后來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后,他雖然吸取了特朗普時期的一些教訓,開始在中國周邊搞事,拉攏日、韓、菲等國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抗,試圖封鎖我方。
但事實證明拜登也小看了中國,他并沒意識到中國的影響力到底多龐大。
至于阻止中國技術進步更不可能,因為中國本身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每年都能培養出大量優秀人才,這決定中國技術發展有極強內生動力。
就算不與西方合作,也照樣能實現關鍵技術突破。近些年,我國在人工智能、先進能源方面都獲得突破就是最典型的證明。
如今美國總統再次換成特朗普,他上臺僅兩個月就抬出了“恐嚇”政策,對中國加關稅。但這一招對數年前的中國都沒效果,更別說是現在的中國。
第二,歐盟。歐盟的問題,則是太高估自己在中美兩國心中地位,歐盟總是認為可以“左右逢源”來獲得利益。
比如民主黨執政美國時期,歐盟與美國是堅定站在一起——此前,美國決定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后,歐盟則是第一時間響應。
而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叫囂“要和中國進行經濟脫鉤”,這其實是想要通過與美國打配合的方式,從美國獲得好處。
歐盟之所以敢如此有恃無恐,是認為就算中歐關系因為歐盟一些政策受到影響,只要之后歐盟向中國示好,中國還是會接受的。
但后來發生的一些事情卻證明:中國從來都不是離不開歐盟。
比如在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歐政策發生極大改變,甚至特朗普有可能也會發起對歐洲關稅戰。
所以歐洲第一時間也改變對華態度,包括之前一直叫囂對華強硬的馮德萊恩都在公開場合大談特談“中歐友好”,還表示要重新考慮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的政策。
這無疑是典型的“搞兩面派”,一邊用中國去威脅美國,一邊向中國釋放善意打算撈好處,畢竟他如今所謂的“對華善意”仍一直局限于口頭層面。
歐盟到底啥意思呢?其實很可能是在等我方主動向他們示好,甚至出讓經濟利益,他們才會重新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政策。
但讓他們失望的是,中國沒有接歐盟伸出的這個“橄欖枝”,甚至還把前任駐法大使盧沙野,調任中國政府駐歐事務特使。要知道盧沙野大使在外部問題上,一向比較強硬。
而且中國也沒有停下原本已經出臺的對歐反制政策,按照此前法國媒體的消息:自從中國決定對原產歐盟的干邑白蘭地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后,法國干邑白蘭地對華出口總額已銳減一半左右,現在反而是歐洲開始急了。
第三,俄羅斯。俄烏沖突爆發前,俄羅斯并不認為加強中俄合作能給自身帶來多大經濟利益。它覺得依靠自身力量可以輕而易舉解決烏克蘭,而且歐洲也不會展開太過嚴厲的經濟制裁。
但之后發生的事情,卻證明俄羅斯小看了烏克蘭,也錯判了歐洲。
烏克蘭軍隊一反常態擋住俄軍進攻,而歐洲這邊則展開對俄羅斯的大規模制裁。直到這個時候,俄羅斯才決定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事實證明正是有中國的幫助,俄羅斯才能穩定經濟——畢竟中國購買俄羅斯的能源產品,在短短數年時間內就把兩國雙邊貿易總額推到2000億美元以上。
而俄羅斯發現與中國合作確實是符合自身經濟利益的選擇后,在對華問題上的態度也愈發友善。甚至當特朗普要離間中俄關系時,俄羅斯仍然非常堅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俄關系仍絲毫不會受第三因素影響,所以也相信未來中俄關系會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