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需求激增加劇水資源壓力
【oilprice網4月5日報道】
作為電動汽車電池和儲能電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鋰在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人造白金"對于環境而言,可能既是救星也是威脅。鋰金屬在提煉過程中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現在科學家們質疑:地球是否承受得起鋰生產所消耗的巨量淡水資源?
隨著需求預測的持續上升,以及生產過剩導致的價格下跌期后的恢復,全球鋰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表示,在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間,僅電池制造領域的鋰需求就可能增加了十倍,而《大眾機械》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中計算出,“2030年的電氣化經濟可能需要25萬至45萬噸鋰”。這意味著全球鋰的生產和提煉能力需要得到大幅提升。作為參考,“2021年,鋰的全球產量僅為105噸,而不是10.5萬噸"。
隨著鋰產量的增加,生產交易問題越發難以忽視。鋰的生產一般是在天然富含鋰的區域,將含鹽鹵水抽出地表,然后在蒸發池中脫水,最終得以獲取鋰。這種工藝雖然成本低廉、效率可觀,卻要消耗驚人的水資源--每噸鋰大約需要50萬加侖水。而且,更不幸的是,全球最大的鋰礦帶往往分布在極度干旱地區:南美洲所謂的“鋰三角”位于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干旱的阿塔卡馬沙漠。智利境內的阿塔卡馬沙漠進行的鋰礦開采活動消耗了該地65%的水資源。
更糟糕的是,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Mass)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鋰三角"地區實際可用淡水資源比預估少了近九成。這些結果表明,全球鋰礦開發可能都存在著類似的水資源誤判危機。“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常用的全球水文模型大大高估了溪流和淡水的可利用率,進而導致缺水分類并不準確。”
“這并不全是壞消息,論文還指出,鋰電行業有可能大幅減少水足跡。”論文作者之一、馬薩諸塞大學地球科學教授戴維·布特(David Boutt)表示:"水是這些系統中最重要的資源,也是系統中對變化最敏感的部分。我認為,通過研究和開發,企業可以提高用水效率,尤其是在市場的推動下"。
然而,鋰的開采不僅有可能吸干淡水儲備,還有可能污染當地的水資源。鹽水池蒸發后,鋰并不是唯一留下的元素。在鋰的提煉過程中,鹽酸等其他有毒化學物質也大量存在于這些鹵水池中,并泄漏到當地的水源中。國際環保組織 "地球之友"在2024年的一份報告中寫道:“通過浸漏、溢出或空氣排放釋放的這些化學物質會危害社區、生態系統和糧食生產。”此外,鋰的開采必然會對土壤造成危害,還會造成空氣污染。
智利大學的鋰電池專家吉列爾莫·岡薩雷斯(Guillermo Gonzalez)在2009年接受采訪時說:"與任何采礦過程一樣,鋰的開采具有破壞性,會給地貌留下傷痕,破壞地下水位,污染土地和當地水井。這不是綠色解決方案,甚至算不上一個解決方案。”
翻譯|袁翔哲(微信部)
審校 | 關天素(微信部)
編輯|袁翔哲(微信部)
注:圖片來源網絡,原文有刪改
微信|能源輿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