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有些年輕人,甚至是跑步場上生龍活虎的運動員,突然倒下就沒了呼吸?這背后可能藏著一種叫“心律失常性猝死綜合征”(SADS)的“隱形殺手”。最近,歐洲心臟病學會2025年大會上,瑞典科學家帶來了一項研究:如果能抓住SADS來臨前的“預警信號”,或許就能救回不少年輕生命。
猝死前的“蛛絲馬跡”
研究翻看了瑞典2000到2010年間,903個1到36歲年輕人的心臟猝死案例,發現SADS占了22%,也就是五分之一還多。死的多是男的,占64%,平均才23歲——正是人生剛起步的時候。科學家發現,這些人里有一半在去世前半年,身體就拉過“警報”:心悸像擂鼓、暈厥冷不丁摔一跤、惡心想吐,甚至還有感冒發燒的癥狀。更有意思的是,33%的人去過醫院或門診,4.2%因為暈倒住過院,3.5%有過抽搐——這些數字比普通人高得多。
還有些線索藏得更深:11%的人有心律失常的老毛病,18%的心電圖不正常,最常見的是“預激”,簡單說就是心臟電信號“跑偏”了。更意外的是,17%的人有精神病史,11%吃過精神類藥。這不禁讓人懷疑:精神壓力會不會也悄悄推了一把?
救命的關鍵在哪?
研究者Matilda博士說,這些信號就像身體發來的“求救信”。比如暈厥和抽搐,可能是心臟在喊“撐不住了”。如果醫生能早點抓住這些線索,尤其是年輕人去看病時多問一句、多查一下,說不定就能攔住悲劇。她還提到,年輕運動員特別容易被SADS盯上,但賽前篩查做得太少,錯過了不少機會。
咱們能做啥?
看到這兒,你可能有點慌:萬一自己或家人也有這些癥狀咋辦?別急,平時多留個心眼就行。心跳老是“咚咚咚”亂敲、莫名暈倒,或者感冒后總覺得不對勁,別硬扛,去醫院查查心電圖。尤其是家里有年輕人愛運動的,體檢時跟醫生提一句,篩查下心臟,安心又不費事。
SADS聽著嚇人,但研究給了希望:它不是完全沒征兆的“飛來橫禍”。只要咱們和醫生都多點警惕,興許就能把這條命撿回來。你說,這不得試試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