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石夢竹 張爽)清明假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康復科主任李海峰還在積極“備課”。
4月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康復科發布消息,針對學業困難兒童白天上課、家長時間緊張的痛點,推出“學習障礙夜習營”,針對閱讀障礙、書寫障礙、數學障礙的孩子,由專業團隊提供個性化干預。通過科學干預幫助學習困難兒童突破讀寫、數理等核心能力短板,重拾學習信心。
2025年4月,“學習障礙夜習營”為家長和孩子們開設了“星夜學堂-家長課堂”。受訪者供圖
李海峰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特定學習障礙(SLD)是一種智力正常但存在閱讀、書寫或數學能力顯著困難的神經發育障礙,在學齡兒童中患病率約為5%-15%。
“面對孩子成績不理想,許多家長常歸因于不夠努力,卻可能忽視了潛在的學習障礙問題。”李海峰表示,這類孩子常因跳行漏字、字跡潦草、應用題無從下手等表現被誤認為粗心或懶惰,長期積累可能導致注意力渙散、情緒焦慮甚至厭學。
“學習障礙夜習營”特別設置于每周一至五晚間五點到七點。課程以“感知-動作環(PAL)”訓練模式為核心,通過“接收信息—作出反應—反饋調整”的閉環訓練,強化孩子的注意力、邏輯思維與學習技能。
李海峰透露,夜習營的推出歷經一年多籌備。為制定科學方案,團隊赴多地考察,并與高校專家合作,建立本土化評估標準。目前,課程已試點多期,每班限招8人,確保個性化指導。
“孩子寫作業不再跳行,老師也表揚他背誦速度提升了”“最近孩子的字寫得比較工整”……通過老師和家長反饋,以及科室的腦電監測等,目前在參與夜習營的孩子中,80%在專注力、閱讀流暢度及書寫規范上明顯改善。
“學習障礙越早干預,效果越好。”李海峰提醒,若孩子長期出現讀寫困難、抗拒作業或情緒波動,家長應及時就醫評估。
夜幕降臨,燈光在醫院的夜習營亮起。這里沒有題海戰術,只有科學方法與耐心引導,助力孩子們跨越學習障礙,點亮自信成長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