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德國陸軍的戰備狀態下降到了50%左右。”
自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來,歐盟在驚恐之下,一邊死撐著援助烏克蘭,一邊提出要加緊擴軍備戰。
德國作為歐盟當中的經濟、人口大國,也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軍事強國,自然被歐盟寄予厚望。
德國政府也應聲而動,提出了多項有關計劃,并為之撥付了大筆資金。
然而,到了2025年,德國總理卻無奈地承認,在過去的3年中,德國軍隊的戰備率卻不增反降。
昔日能夠在《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和英法等國的警惕之下,快速拉出數百萬大軍的德國,怎么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外界厚望
提起德國軍隊,想來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支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了世界主要國家的強軍。
即使近些年,德國軍隊鬧出了不少笑話,這其中不少鬧劇甚至是當著全世界的面發生。
諸如在北約聯合軍演當中,參與演習的德國精銳軍隊竟因裝備不足,將掃把涂黑裝在裝甲車上冒充機槍。
又如演習進行到一半,德國軍隊突然全員退出,理由是加班時間已經達到最高限制,接下來全員進入強制休假。
更加抽象的是,阿富汗戰爭德國追隨美國參戰,結果駐阿德軍在執行軍事任務時敷衍了事,甚至會以“天氣太熱”為理由拒絕任務,在生活質量上卻足夠斤斤計較。
光是酒精飲料一項,駐阿德軍的年消耗量就超過100萬升,更不必說其他補給品的消耗。
如此養尊處優之下,德軍前線士兵肥胖率甚至超過了30%這一德國整體水平,以至于有媒體嘲諷德軍喝酒太多胖到無法去和塔利班打仗。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相信,德國如今的拉垮,只不過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包袱,導致世界上其他國家都不愿意看到德國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故而,本土在駐德美軍的監視下的德國干脆順水推舟,放棄對自身軍事力量的建設,避免遭到國際社會的警惕甚至制裁。
只要外界放松了對德國的限制,德國政府也有心整備,那么德國軍隊一定可以很快恢復昔日的榮光。
盡管從事實層面上看,當年納粹德國能夠將10萬正規軍快速擴編為百萬大軍,是因為這10萬正規軍都是按照軍官培養的。
并且,除正規軍之外,當時的德國還有大量預備役和受過軍事訓練人作為征兵的人力池,這些人入役之后能夠迅速形成戰斗力。
可今天的德軍卻顯然并不是這么一回事,士兵就只是普通士兵,并沒有掌握軍官的技能,甚至軍隊中不熟悉戰斗技能的后勤文員的數量比陸軍戰兵還要多(文員8萬余,陸軍6.3萬)。
而德國的預備役,同樣只有區區6萬人,同樣并非當年的軍官框架,而是僅能作為普通士兵的人力池而存在。
想讓現在的德國復刻二戰初期快速動員的盛況,無疑是太高看了德國的能力,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癡人說夢了。
但這并不妨礙外界對德國的軍事能力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畢竟不管怎么說,德國都是歐洲難得的人口大國和碩果僅存的工業強國,其軍事潛力按理說是相當不錯的。
因此,當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打破了歐美所以為的,不管北約怎么針對俄羅斯,俄羅斯都只能忍著,歐洲不可能發生戰爭的幻想之后,歐盟和北約對德國寄予厚望。
各種有關高官的發言和公開的資料都表明,在歐盟、北約的計劃當中,德國國防軍被期望承擔起拱衛立陶宛和波蘭,直接與俄羅斯進行軍事對抗的重任。
德軍拉垮
德國政府欣然接受了歐盟與北約的要求,屢屢表態要加強軍事建設,并維持撥付大筆資金,用于提升德國的軍隊建設水平
然而,3年時間過去,在德國政府的千億撥款被消耗了大半之后,德國軍隊的戰備水平,卻一路從改革前的65%,下降到了50%。
在裝備方面,盡管政府已經敲定了眾多采購訂單,但軍工廠糟糕的生產能力導致這些新裝備遲遲不能入列。
畢竟在過去的30多年里,歐洲整體上一直在裁軍、削減軍備,歐洲的軍工企業自然也只維持了最低水平的運轉,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破產。
盡管在俄烏戰爭爆發后,歐洲各國的政府和軍方都試圖督促軍工企業擴產。
但對于德國乃至于整個歐洲現存的軍工廠來說,在過去幾十年中,他們已經看到了太多軍工企業因為相信政府擴軍計劃擴張生產線,結果過兩年國際形勢好轉,政府不再下達后續訂單,甚至直接取消采購,導致有關企業破產的先例。
有此前車之鑒,無論政府怎么保證,這些軍工企業都不愿意興建新的生產線,把現有的生產線產能拉滿已經是這些企業最高水平的配合。
實在逼得緊了,這些企業就提出一個收購方案,表示一旦收購成功,就能實現擴產,以此應付政府的壓力。
可不提收購方案能否達成,即使真的成功,也不過是把其他公司的產能換到了自己頭上,從歐洲整體層面來看,軍工產能并不會有絲毫增長,甚至可能在重組期出現下降。
在新裝備停留在紙面訂單上無法到貨的同時,德軍還需要從本就不寬裕的現役裝備當中,抽調出一部分狀態良好的作為給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這使得德國軍隊本就糟糕的裝備水平雪上加霜,據德國反對黨議員透露,德軍第二師的裝備水平甚至下降到了可憐的20%,并且短期內看不到好轉的希望。
在人員方面,早在2018年,德國政府就提出了要將軍隊規模擴張到20.3萬人的目標,并通過4年的努力,成功地將軍隊規模從2018年的17.7萬人提高到了2022年的18.37萬人。
但遺憾的是,隨著俄烏開戰讓軍人上戰場的風險大大增加,德國人的參軍熱情也瞬間被潑了一盆冷水。
對于大多數德國年輕人來說,盡管他們可能會很認同政府對俄羅斯專制獨裁、侵略成性的批判,但比起挫敗俄羅斯,他們顯然更在乎自己的生命。
一些年輕人甚至明確表態,他們寧愿德國被占領,也不想戰死。
更何況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未來的德軍很有可能并不是德國,而是要為了其他東歐前線國家而戰作戰。
這無疑會讓那些原本會在愛國熱情的激勵下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年輕人也心生退縮。
于是,在2023到2024年,盡管在俄烏戰爭的刺激下,德國政府對擴軍的重視得到了增強,但德國的軍隊規模卻是下降到了18.1萬人。
并且,從德國拒服兵役者人數從2021年的200人暴增之2024年的2998人,另有約四分之一的入伍軍人選擇在6個月內退役的事實來看,未來情況很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但不管怎么說,比起德軍裝備水平的下降速度,德國兵員方面的水平還是要穩定得多的。
并且,從樂觀的角度來看,軍人數量的減少,還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裝備短缺。
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還繼續指望德國能夠完成歐盟、北約交給他的作為抗俄主力,協防波蘭、立陶宛的任務,顯然也就不現實了。
除了在軍事實力方面日漸拉垮,德國軍隊的調度能力和反應能力也同樣令人大跌眼鏡。
2021年,德國就已經與立陶宛敲定,要在立陶宛部署一個重型戰斗旅(5000人)協助防御,并將該項目作為德國國防軍的重點項目推進。
即使德國目前的軍備水平不怎么樣,但是僅僅是擠出一個旅的話,按理說也并不算什么大困難,以軍隊的組織能力,應該能夠很快完成調度。
但根據德國國防部的計劃,該項目要到2027年才能夠完成。
更加令人無語的是,根據德國軍隊在2025年3月向國會遞交的報告來看,由于各種“現實困難”,哪怕德國已經將時間留得如此充裕,該項目依舊很可能被迫延期。
至于德軍的反應能力,那就更是一個笑話。
德國國防軍總司令為德國快速反應部隊制定的目標是,在警報發出的7天時間內,部隊能夠立刻軍營。
快速反應部隊尚且如此,對普通部隊的要求只會更低,而以德軍在阿富汗拒絕執行命令的松弛程度,實際執行起來說不定都達不到高層的要求。
畢竟現如今的德國為了讓軍人這個職業更具有吸引力,對軍隊進行了眾多生活化改革,軍人日常住在軍營外,還有最高執勤時間,集結起來有困難也是可以理解的。
唯一的問題在于,這樣拉垮的反應速度,放到真正的戰爭場景里,怕不是敵人已經打到臉上了,德國的軍隊還沒能做好出發前的準備。
顯然,今天的德軍早已不是當年的那支虎狼之師,并且在短期內都不具備恢復當年戰力的希望。
歐盟和北約指望德軍對抗俄羅斯,恐怕是不現實了。
不過好在所謂俄羅斯侵略性更多是他們宣傳的產物,事實上俄羅斯并沒有那么窮兵黷武,并且俄羅斯自身也處于虛弱狀態,短時間內俄歐應該打不起來,不至于徹底暴露歐洲的孱弱。
參考資料
為何德國軍隊被認為很弱? 半島電視臺
“50%戰斗準備”:盡管朔爾茨進行了全面改革,德國仍未實現軍事目標 路透社
德國軍隊努力讓Z時代新兵做好戰爭準備 金融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