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浩
每當想起童年,最先浮現的,是鄉村的露天電影——那種在星空下、人群里,與光影共度的夜晚,成了心底最溫暖的烙印。
鄉村的日子平淡而安寧,直到那一聲呼喊,打破了午后的靜謐。"村里要來放電影的啦!"不知誰家娃子的吆喝聲像長了翅膀,整個村子便活了過來。孩子們丟下手中的玩意兒,赤著腳在村里奔跑相告;大人們停下農活,擦擦汗,眼里閃著久違的期待。
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還未散盡,放映員便趕著馬車,滿載著放映機、音箱、竹竿、四邊黑中間白的銀幕以及發電機,緩緩駛入村莊。孩子們像一群歡快的小鳥,圍在馬車旁,好奇地打量著這些 “神奇” 的設備。大人們則忙著幫忙埋竹竿、拉幕布,不一會兒,一塊平整的銀幕便在村子中央高高掛起。
當夜幕完全降臨,月光如水般灑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時,村子中央的空地早已熱鬧起來。銀幕四角被拴在兩根高高的竹竿上,麻繩緊繃,在晚風里微微顫動;黑色的音箱也用滑車拉到了竹竿的最高處。長條凳、木椅子、甚至幾塊磚頭,都被搬來占位。早早吃完晚飯的人們陸陸續續從家中走出,臉上洋溢著笑容。老人們搖著蒲扇,慢悠悠地嘮著收成;年輕人三三兩兩,笑聲低低地蕩開;而我們這些孩子,則像一群撒歡的麻雀,在幕布前后追逐打鬧,笑聲在夜空中回蕩。
電影放映前的等待總是漫長,人群漸漸擠滿空地。來得晚的,踮著腳在人群后張望;機靈的干脆爬到附近的草垛上,晃著腿等開場;更有甚者,爬上銀幕旁的老槐樹,騎在樹杈上居高臨下。最后一排的幾個半大小子嫌視線被擋,顫巍巍站上條凳,立刻被自家大人揪著耳朵拎下來罵道:“作死啊你!”
隨著放映機 “嗡嗡” 地運轉起來,一束明亮的光線沖破黑暗,投射在銀幕上,才猛地噤聲,齊刷刷仰起頭,電影開場了。那時的電影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效,也沒有讓人驚嘆的高科技制作,有的只是最真實質樸的生活場景。《地雷戰》里,抗日軍民憑借著非凡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地雷打擊侵略者,扣人心弦的情節讓所有人都屏氣斂息。《地道戰》中,村民們在地道里靈活穿梭,與敵人展開周旋,展現出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鐵道游擊隊》的戰士在火車頂飛掠而過時,幾個孩子直接跳起來,仿佛自己也能一躍攀上飛馳的列車。小小的心中滿是對英雄的崇拜。
電影散場后,打鬼子成了我們小伙伴間最熱衷的游戲。有的扮演八路軍,有的扮演鬼子,在小巷里展開激烈的 “戰斗”。玉米稈當步槍,草繩捆腰充子彈,一群“八路軍”貓著腰沖鋒,把“鬼子”攆得滿村跑——直到張嬸的河東獅吼傳來:“小四你還不回家!等我拿鞋底呼你啊!”
如今,影院座椅柔軟,銀幕寬如蒼穹,特效逼真得能濺人一臉水花。可我眼前總會浮現那方隨風輕顫的粗布銀幕,耳畔總會響起發電機的轟鳴與孩子們的歡笑。那些在星光下奔跑的夜晚和在幕布前雀躍的童年,早已化作心底最溫暖的膠片,在記憶的放映機里永遠閃爍著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