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如果當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街亭之戰發生在公元228年,是蜀漢第一次北伐的關鍵一役,結果卻因為馬謖的失誤導致全盤皆輸。
諸葛亮明確要求馬謖在街亭的主道上扎營,可他偏偏選了山上,最終被魏將張郃打得落花流水。
司馬懿后來對此事的評價一針見血,說馬謖光有書本知識,不懂實戰,才把自己搞得一敗涂地。
那么,如果馬謖老老實實按諸葛亮的計劃來,守住街亭的可能性有多大?咱們得從地形、兵力、指揮能力還有魏軍的反應這幾個方面來講。
先說街亭這個地方的重要性。街亭在今天的甘肅秦安縣東北,屬于隴山區域,是從隴右到關中的交通要道。
古代戰爭打的就是地理位置,街亭卡在這兒,就像個咽喉,誰拿下它誰就能控制周邊局勢。
當時諸葛亮北伐的目標是占領隴右,再威脅關中,街亭要是守住了,蜀軍就能穩住前線,甚至有機會往北推進。
可要是丟了,魏軍援兵一來,蜀軍就得全線撤退。歷史證明,街亭丟了之后,蜀軍在天水、南安、安定這些地方的成果全泡湯了,第一次北伐直接崩盤。所以,馬謖守街亭的任務不是小打小鬧,而是關乎整個北伐成敗的大事。
諸葛亮的計劃很明確,就是讓馬謖在主道上扎營。為什么選主道?因為街亭的地形決定了這個選擇最穩妥。
街亭的主道是個狹長的通道,兩邊有山,寬度有限,大部隊沒法鋪開打仗。蜀軍要是把營寨設在這兒,修點工事,挖點壕溝,再弄些障礙物,就能把魏軍的進攻路線死死卡住。
魏軍人數再多,在這種地形下也只能排隊上,發揮不出優勢。更重要的是,主道附近有水源,比如當地的清水河,雖然水量不算特別大,但足夠幾萬人的軍隊用。
反過來,馬謖實際選的山上位置,水源稀缺,春末那會兒山間小溪基本干涸,蜀軍沒幾天就渴得不行,戰斗力直接崩了。如果他按計劃在主道扎營,水源和補給都不用愁,起碼能撐得更久。
再看兵力對比。馬謖手下大概有兩萬多人,魏軍張郃帶了五萬,數量上確實有差距。但在街亭這種地形下,人數多不一定管用。
主道窄得跟瓶頸似的,魏軍五萬人沒法一塊兒沖,只能分成小隊輪番上。蜀軍要是守得住第一波,后面就能慢慢磨,把魏軍的銳氣耗掉。
歷史上蜀軍在山地作戰挺有經驗,比如定軍山之戰,黃忠靠地形硬是把夏侯淵干掉了。
馬謖的部隊里有不少荊蜀地區的兵,熟悉山地環境,裝備的強弩和長矛也適合防守狹窄地帶。如果布置得當,兩萬人守個主道,擋住張郃五萬人的第一輪進攻完全有可能。
那魏軍會怎么應對呢?張郃是個老將,打仗很穩,他一看蜀軍在主道上擺好架勢,肯定不會傻乎乎地硬沖。
根據《三國志·張郃傳》,他在街亭之戰里特別擅長抓對方弱點,實際戰斗中他先斷了馬謖的水源,再圍山猛攻,蜀軍根本扛不住。
如果馬謖在主道上守著,張郃估計得換個思路。隴山附近有些小路,但多半是羊腸小道,大部隊過不去,現代地理勘測也證實這些路不適合行軍。
張郃可能會試著從側面找突破口,但主道兩邊的山勢限制了他的選擇。要么他就得正面硬攻,要么就得圍起來耗時間。
可正面攻的話,魏軍傷亡肯定不小;圍困的話,蜀軍有水有糧,又能跟后方聯系上,耗下去誰占便宜還不一定。
當然,馬謖本人的指揮能力是個大問題。史書里說他熟讀兵書,跟諸葛亮聊軍略很有一套,但實戰經驗幾乎為零。
劉備當年就說過他“言過其實”,這話后來應驗了。街亭之戰他一意孤行,不聽王平勸告,非要上山,結果把自己坑死了。
如果他老老實實當道下寨,能不能靈活應對張郃的進攻還真不好說。畢竟守主道雖然穩,但魏軍要是搞點佯攻或者騷擾,他能不能沉住氣不亂陣腳,是個未知數。
歷史上王平在街亭之戰后帶著一千多人擋住張郃追擊,說明蜀軍副將的能力不差。如果馬謖能跟王平好好配合,主道防線可能會更扎實。可惜,馬謖這人太自信,估計還是會犯點錯。
說到魏軍的整體實力,司馬懿雖然沒直接打街亭,但他的評價很值得參考。《晉書·宣帝紀》里說他覺得馬謖就是個書呆子,實在一塌糊涂。
這話雖然是事后諸葛亮,但也點出了蜀軍的短板。司馬懿后來跟蜀軍打了好幾仗,知道蜀軍補給線長,后勤是個硬傷。
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短期內沒問題,但時間一長,蜀軍糧食運不上來,魏軍靠關中的資源慢慢耗,蜀軍遲早得撤。
諸葛亮雖然牛,能統籌全局,可他兵力有限,分不出太多人增援街亭。魏軍這邊,張郃打完街亭后又連著追擊,把蜀軍趕出了隴右,說明魏軍的執行力和后勁都比蜀軍強。
從歷史上的類似戰例看,當道下寨這種策略還真挺管用。比如夷陵之戰,陸遜守住山谷要道,把劉備四十萬大軍打得全軍覆沒;官渡之戰,曹操守住渡口,硬是扛住了袁紹的進攻。
這些例子說明,只要地形用得好,防守方少打多不是夢。街亭的地形跟這些地方有點像,馬謖要是照諸葛亮的計劃來,守住的可能性絕對比山上高得多。
不過,蜀軍的整體劣勢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扭轉的,就算守住了街亭,北伐能不能成還得看后面怎么打。
戰后的影響也得說說。街亭丟了,蜀軍全線撤退,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馬謖被抓回漢中,諸葛亮沒辦法,只能按軍法砍了他,還連帶收拾了幾個副將。
李盛、張休跟著掉了腦袋,黃襲被貶,向朗也因為替馬謖說話丟了官。諸葛亮這么狠,是為了穩住軍心,可也看得出來他對馬謖有多失望。
張郃這邊立了大功,升了征西車騎將軍,后來一直在西北跟蜀軍對著干,成了諸葛亮的勁敵。街亭之戰后,曹魏在隴右加固防線,蜀軍再也沒找到突破口。
諸葛亮后來幾次北伐,不是缺糧就是撞上魏軍硬骨頭,最后在五丈原累死,北伐夢就這么斷了。
所以,馬謖如果當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我覺得短期內真有可能。主道的地形太適合防守了,蜀軍兩萬人守個瓶頸地帶,張郃五萬也未必能啃下來。
水源和補給有保障,魏軍想圍困都沒那么容易。再加上王平這樣靠譜的副將幫忙,守個十天半月問題不大。
但往長遠看,蜀軍的后勤和馬謖的指揮短板會慢慢暴露出來。張郃要是沉住氣慢慢磨,蜀軍遲早得頂不住。
司馬懿說得沒錯,馬謖這人理論一套一套,實戰就是不行,就算換個策略,他本性難改,估計還是得栽。
街亭之戰輸得不冤。馬謖的失敗不光是選錯地方,更是他不懂怎么把書本上的東西用活。戰爭不是考試,光會背兵法沒用,得看地形、看人、看時機。
張郃能贏,是因為他老練,能抓機會,而馬謖太嫩,覺得自己聰明就夠了。這仗打完,蜀漢的北伐路子就定下來了,越走越窄,最后沒戲。
歷史沒如果,但推敲這些假設,能讓人更明白為啥蜀漢最后沒扛住,也能看出實戰經驗在戰場上有多重要。
馬謖守不守得住街亭,關鍵看他能不能放下架子,踏實干活,可惜他沒這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