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古玩收藏還貼著"風雅"的標簽。老藏家們摩挲著包漿,說著"一物有一主"的禪機,如今這行當卻活脫脫成了"瞎蒙亂騙,群魔亂舞"!
昨天偶然刷到個鑒寶直播間,持寶人剛掏出"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彈幕立即吵起來,你說我是國寶幫,我說你是打假派,雙方從器型紋飾吵到祖宗十八代。
最后以"你懂個屁"和"你藥不能停"的學術總結完美收官:試問,這樣吵來吵去有什么意義?
重慶三峽博物館 大明康熙年制斗彩云龍紋盤
透著個屏幕吵架,不過是發泄情緒罷了,“大明康熙年制”底款不僅有,還是好幾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但出現在民間的話,沒有“流傳記錄”要如何證明,還是老生常談的“死結”,沒有合理的鑒定機制就沒有意義!
鑒定機構對民藏的態度堪稱當代"三不":不承認、不負責、不解釋。當民間發現與館藏相似的珍品時,某些專家第一反應不是考證而是打假。
畢竟承認民間有真貨,就等于承認自己當年征集工作沒做到位。這種"自己考不及格就把全班試卷扔了"的學霸邏輯,著實令人嘆服。
拍賣變成了“包裝”游戲
高端市場的游戲規則早已寫就: 三分看器物,七分看包裝 。找學者寫論文,雇媒體造勢,請"專家"站臺,讓國外機構編寫“流傳”故事。
整套流程比女明星醫美保養還精細,藏家們嘴上說著"傳承文化", 手里舉的卻是金融杠桿。你明白,我明白,大家都明白!
民間收藏也不遑多讓, 有人想撿漏,有人做殺豬盤 。某古玩城老板道破天機:"賣真貨三年不開張,賣假貨天天像過年"。
一個巨大的名利場
更可悲的是某些玩家,明知買了贗品還要組團洗白,像極了炒股被套牢的散戶。 仿佛只要謊言說得夠大聲,假貨就能變成真品。
前面說過,民間有精品,也有撿漏的機會。但只有眼力高超的人才能辦到,他們 靠的是幾十年練就的眼力、對市場的敏銳判斷,以及最重要的一點: 自知之明 。
然而真正的高手永遠是少數人, 大多數"撿漏愛好者"既沒眼力,也沒耐心,只幻想花幾百塊淘個"國寶",轉手賣個幾千萬。結果呢?病急亂投醫,繼續送錢給民間那些騙子公司,像極了賭徒輸紅眼后的自我安慰:"下一把一定能翻盤!"
搞不懂規則就別玩高端
可惜,收藏不是賭博,真貨不會因為你的執念而變假,假貨也不會因為你的吹捧而升值。
出路何在?請回歸本心!真正的收藏家,玩的是文化,而不是心跳。那些靠炒作、騙局撐起的虛假繁榮,終有一天會崩塌。到那時,留下的只會是那些真正熱愛古玩、尊重歷史的人。
至于現在這些“群魔亂舞”的現象,就當給未來考古學家留點研究"21世紀文化病"的標本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