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拿貝殼當"錢"花的古人嗎?站在現代人的視角看,這簡直像用樹葉當鈔票一樣離譜。但你回想一下,那些和“財富”相關的漢字:購 、貯、賬、費、貸、財、販、貫、貨等。
是不是都帶個“貝”字?河南安陽婦好墓里挖出數千枚貝幣,據史料記載,商朝女戰神婦好就曾用700多枚貝殼買下近百畝良田,按這個購買力換算,一枚貝殼相當于現代60多斤大米!
當然這種換算肯定不準確,但最讓人費解的是:既然貝殼能換房置地,古代窮人為啥不組團去海邊"撿錢"?
各類貝幣 嘉德2017年拍賣:59800元
想象一下夏朝末年的場景:一位農夫牽著羊去集市換鹽,卻發現鹽販子今天想要陶罐。老王只能先找陶匠換罐子,可陶匠又說需要三捆麻布。
這種"以物易物"的尷尬,直到某天海邊部落帶著貝殼出現才被打破。
這些貝殼就是原始社會的"比特幣",它們完美符合貨幣三大鐵律:輕便耐磨能揣兜里(便攜性)、大小均勻方便數數(計量性)、關鍵還特別難搞到(稀缺性)。
概念圖
特別是那種帶著虎紋的虎皮貝、長著神秘花紋的阿文綬貝,在海里就像找野生人參一樣困難。
別以為隨便撿個貝殼就能當錢使,商朝人玩的是"區塊鏈認證"。能成為貨幣的必須是特定品種的齒貝,捕撈后還得經過精細加工:背部磨平、鉆孔穿繩,整個過程堪比現代造幣廠的防偽工序。
更絕的是,他們早就玩起了"中央發行",只有經過王室認證的貝殼才值錢,《甲骨文》里就記載著商王賞賜臣子貝幣的榮耀時刻。
戰國金屬貝幣
住在中原的商人可慘了,距離最近的海岸線也有500公里。按古人每天走30公里計算,去海邊"淘金"得走上大半個月,路上豺狼虎豹、強盜劫匪分分鐘教做人。
就算真到了海邊,不認識稀有貝種的外地人,撿到的可能都是"假鈔"。
你以為住在海邊的古人就發財了?真相是殘酷的。專業"貝幣礦工"每天泡在海水里打撈,要湊夠五枚成一串(一朋),二十枚才能換一袋糧食。
更坑的是中間商賺差價,貝殼販子們把收購價壓得比海鮮還低,轉手賣到內陸價格直接翻十倍。這就好比現代礦工挖比特幣,真正暴富的卻是炒幣的莊家。
商·玉化螺幣、扇貝幣 西泠印社2020拍賣:28750元
當民間發現自己去撿不行,那就模仿唄!考古發現揭開了歷史真相:商朝中期的貝幣購買力相當于黃金,但到商朝末年,通貨膨脹讓貝殼越來越不值錢。
就像現代人瘋狂印鈔導致錢不值錢,古人開始用銅仿造貝殼(銅貝)。后來又發明了刀幣、布幣,直到秦始皇統一貨幣,貝殼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而貝幣不僅是在中國,全世界都有使用過的記錄。17世紀北美印第安人還在用貝殼當錢時,東方早已進入白銀時代。
齊返邦長大刀背上“六字刀幣” 嘉德2011年拍賣:92萬
這個跨越三千年的貨幣實驗告訴我們:任何貨幣的本質都是信用游戲。當商朝王室無法控制貝殼供應量,當民間開始用陶土青銅仿造貝殼,這套金融體系就注定崩塌。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啥窮人不撿貝殼致富?答案就像現代人不能靠打印鈔票發財一樣,真正的財富不在貝殼本身,而在于權力的背書,以及整個社會對它的認可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