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光明網,《湖泊科學》,江蘇省人民政府,無錫日報,無錫生態環境局。
太湖一網可撈6萬斤毛葉魚
太湖地處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的交界處,不過除了南邊靠近浙江湖州,其他方位都被江蘇省包圍,因此該湖被交由江蘇省對太湖全境進行行政管轄。
太湖的為蓄水量44億m3,平均年出湖徑流量可達75億m3,其湖面面積2578km2。太湖的氣候溫和濕潤,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流域內河港縱橫,河口眾多,有主要進出河流50余條,同時還擁有50多個島嶼。
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氣候下,可想而知太湖的生態資源得有多豐富。多年來太湖的漁獲量節節攀升,然而奇怪是,漁民們對此卻沒有太多的喜悅,反而是充滿了擔憂。這是為啥?魚類的價格越來越低?
確實,太湖中漁獲物的價值變低了,但卻不是因為整個市場的變化導致的,而是因為太湖中的一種魚類成為了優勢種,大部分的漁獲都是它,而這種魚的價值不高,它就是湖鱭(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湖鱭是身形很像是篾刀,而且身體也是扁扁的,加上其青灰帶點銀色的體色,導致其還有很多形象的俗稱,比如刀鱭、毛草魚、刨花魚和毛葉魚,其中毛葉魚這個叫法是流傳最廣的,下文我們就這么稱呼它。
毛葉魚因為產量巨大,確實是便宜。不過它們本身味道是好的,其最大個體可達10厘米,但大部分個體也就是接近7厘米,這樣的體型不容易作為鮮食,因此處理方式大多是將其曬干后再去油炸或者煎烤,然后作為下酒小菜就非常棒。多余的毛葉魚還可以處理成寵物或者牲畜家禽的高營養飼料,總之毛葉魚是很有用的。
然而當產量遠大于其他的魚類之后,那它們就成為了問題。
根據《湖泊科學》中一篇對太湖毛葉魚的研究論文顯示,該論文統計了不同年份的毛葉魚的捕撈數據。1952年,太湖毛葉魚的捕撈量為640.5t,是當年太湖總捕撈量的15.8%,比例相對正常;2004年,太湖毛葉魚的捕撈量為21221t,相比1952年翻了約33倍,占了2004年太湖總捕撈量的63.8%!這個比例非常不正常,要知道毛葉魚的重量輕得甚至不能以“兩”來算,這基本上說明了毛葉魚在太湖中成為了絕對的生態優勢種。
時間進入21世紀后,不同媒體對漁民進行的采訪中,漁民曾多次抱怨有時候一網下去能上來6萬斤的毛葉魚,要干制那么多的毛葉魚非常麻煩,而且做好了也不值錢。漁民非常擔心毛葉魚的數量繼續增加,以后湖里就沒有其他的魚了,他們捕魚的生計也就無法維持了。
漁民覺得毛葉魚完全是隱患了,但毛葉魚又不是入侵物種,它們自古就棲息于此,其種群的激增其實還是人類導致的。
為何數量激增?
毛葉魚在食物鏈中處于較低層的,它們本身就是以浮游動物、藻類為主食,再低也低不下去了。毛葉魚是太湖中各自魚類的基礎主食,為了存活下去,像這樣的物種一般都擁有超強的繁殖能力,不然它們壓根不夠其他物種吃的,本身種群也無法延續下去。
聽起來毛葉魚的獵食者似乎很占便宜?但在自然生態中,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定位,如果沒有獵食者來控制毛葉魚的數量,那它們的種群就會瘋狂擴張,最終變得跟上段文字說的那樣。
不出所料,人類作為穩定的“攪局者”,導致了太湖的現狀。
過度的捕撈是破壞了生態平衡。在法律還沒有那么健全的歲月里,漁民們充分發揮創造力,設計出了諸如高踏網和魚籪等“斷子絕孫”網,這些漁具會將湖中的各種水生生物一網打盡,而且根本不管魚的大小,很多魚類的幼體一起被抓起來。種群的基石被撼動,任何大魚都是幼體長起來的,那個時候根本不給這些魚成長的機會,魚類資源快速下降了。
經濟社會不斷地騰飛,人類往往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繁榮的角落,一股股的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畜牧業廢水默默地淌入自然水系統。各種氮、磷等物質注入水系,污染了水生系統,滋養了以此為養分的藻類和浮游生物,于是所謂的水華現象就發生了,大量的藻類蓋滿了水面,遮蔽了陽光,吸收了水中的氧氣,導致大量水生物種被活活憋死。
而諸如水電站,水壩之類的建設有阻隔了太湖跟不同水系的交流,其他水系無法“分攤傷害”,或者說它們本身也遭到了迫害,導致上述的情況都加劇了。
那就奇怪了,為啥這些糟糕的情況都沒怎么影響毛葉魚?它們的數量反而激增了?
毛葉魚雖然一年只會產卵一次,但一次能產下14049.00±7745.00粒的卵!即每次產卵數量大約在6304粒到21794粒之間。不光能生,它們的成熟速度又非常夸張,很多太湖魚類都需要3~5齡才能性成熟,然后繁衍后代,而毛葉魚只需要一年就能繁衍后代。這樣的繁殖能力優勢是它們扛下過度捕撈的主要原因。
毛葉魚本身就是以浮游動物和藻類為主食,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水華現象中,食物到處都有,對它們來說非常完美。另外,因為其本身體型較小,對氧氣需求較低,因為水體富營養化反而成為了毛葉魚的獎勵。
協力整改
為了緩解這樣的情況,太湖沿岸的城市都在絞盡腦汁地推出新方案。
2008~2024年,無錫市為了治理太湖已經累計投入了1348億元!有7200多項的工程先后實施或者在齊頭并進。無錫市非常留意“減外源”,也就是阻止污水流入太湖,他們通過加碼污水處理廠和雨污管網建設,以及治理企業和農業排污等途徑,有效的處理了污水。而且還經常在太湖清淤,削減湖體內源污染。
步入新時代了,科技也能提供巨大的幫助。無錫還建立了數字化平臺,通過數據收集,整合數據和分析數據,大大地提高了水利、環保、建設等多個部門進行監控、調度和指揮的協調性和方便性。
江蘇同樣出了大力。他們將禁漁期延長,并且覆蓋了魚類的繁殖期,使得湖中的魚類有了喘息的機會。還通過各種各樣的舉措改善了富營養化的情況,根據數據顯示,021年的太湖無錫水域的藻密度、藍藻水華發現頻次和面積同比下降20%以上。
為了快速恢復湖中的生態,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聯合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通過放養鰱、鳙、貝類等濾食性生物來改善太湖水質。這項計劃從2013年就開始實施了,僅僅3年就消耗了藻類650噸,而且放進去的魚類還成為了有價值的漁業物種。
2024年,無錫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中心組織召開太湖水生態治理——望虞河引江濟太調水監測技術交流會。在會議上,蘇州市和無錫市的各級單位相互探討經驗,并提出依然存在的問題,還加強的合作。
2025年3月17日,無錫宜興萬石鎮舉行了水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合作對接會。俄羅斯工程院、俄羅斯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幾十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匯聚在一起,共同商議水環境治理技術研發與產業轉化的新模式、新舉措和新實踐。
相信太湖生態肯定是能越來越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