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一特征描述類
攻略二成因分析類
攻略三對策措施類
攻略四意義影響類
攻略五地理過程類
攻略六評價開放類
1.綜合題答題過程
第一步審材料
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圖材料,文字要畫出關鍵詞,進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圖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條件,包括圖例、注記、數字、線條、方向、經緯度、關鍵地點等,分析材料含義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將所有能用的條件歸納
第二步審問題
通過題目中的問題,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聯系平時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題框架系統。如分析某地的農業區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和交通、市場、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
第三步語言表達
用自己形成的答題框架系統,聯系題目給出的條件,進行逐項表達。
第四步檢查答案和條件
看所給條件是否有沒有用上的,與答案進一步對應補充
2.綜合題題注意事項
行為動詞
簡述(闡述)
簡單扼要敘述,根據材料羅列要點
分析
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表明結果
說明(解釋)
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其中原理、成因類相當于分析,規律特征類相當于簡述。
推斷(判斷)
根據事實或前提推論
推測
根據已經知道的事物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提出(指出)
下一步準備怎么干,提出論點看法,提請考慮干什么。平日考試還經常用到
對比(比較)
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對比或并列對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間的差別、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
評價
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布局進行實施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
簡述、列舉、指出
直接寫結論
分析、說明
原因加結論
關鍵詞
特征(特點、差異、變化)
對應的行為動詞一般是“簡述”,思維含量最低,就是把圖或文中的信息概括一下,例如根據等高線判定地貌特征可以從“以何種地形為主”“地勢的高低起伏”“各種地形的分布(此條只大范圍地區用)”等方面答;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規模大小、商品率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組織答案。差異就是對兩地的特征進行比較找出不同。變化就是對同一事象找出時間差異。
原因(條件、依據、理由、來源、區位優勢、各自優勢)
這些成因類的題,“依據”最好回答,把圖文材料中與設問有關的論據表述出來即可;“原因”這個關鍵詞考的最多,對應的關鍵詞是分析或說明,必須有因果,有時還要交代一下背景(分值多的時候是個得分點,分值再多的話結論也是得分點);“理由”介于依據和原因之間,有時是依據,有時是原因;“條件”類似于原因,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但組織答案比原因簡單些,與材料的相關性更大些,原因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條件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但條件又分為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區位優勢即有利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影響(危害、貢獻、價值、益處、利益、作用)
影響分不利影響(危害)和有利影響(貢獻、價值、益處、利益、作用),從對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個方面組織答案。高考題總是很小的切口,所以一定是讓你分析其中的某一方面,例如“經濟價值”“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等,注意答環境影響時捎帶著說一下帶來的次生災害。
措施(辦法、建議)
對應的行為動詞一般是提出、指出等,也就是下一步怎么干。模板有工程(技術)措施,生態措施,管理措施、意識措施。但高考題設問很細小,一般是讓你從某一個方面往深處挖掘
2.語言表達落實三要領
條理性
一個問題答一段,這樣條理清楚,脈絡分明,也可分點敘述;不要自始至終一個段落,連標點符號也點不全
層次性
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給閱卷教師造成不分主次、不著邊際的不良印象。盡量少而精,問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沒把握,怕漏答知識點,根據目前的評分標準,則不如適當多答
完整性
答題時要求將地理原理與題目設問之間串以一個個地理鏈,使之巧妙相接,盡量具體詳細,但如果沒把握,可適度模糊處理,否則可能會自露馬腳
攻略一特征描述類
考題類型
特征類綜合題一般將地理要素以點、線、面的形式呈現于地理材料或疊加在相應地理圖表中,讓考生描述地理事物的形態或狀態,其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特征”“描述××特征”。
主要考向
(1)地理要素特征(2)地理事象分布特征(3)地理事象變化特征
解題技法
第一步,精準定位,確定描述主體
通過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征定位法相結合,確定某區域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然后從圖文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結合圖文,分析區位特征
1.區域自然特征:包括區域內地形、氣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帶、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
2.區域人文特征: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旅游業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征。
第三步,抓關鍵詞,術語規范準確
1.緊扣題干要求,捕抓考題關鍵限定的設問角度,把握答題要點
2.調用相關的地理要素知識進行思考
3.規范使用地理術語,避免口語化。
答題模板
點狀事物分布特征
常在小比例尺、大范圍的圖中出現。點的類型(性質)、級別(規模)、密集與稀疏的地區(方位)、密集地區的分布形態(走向等)、影響分布的內在因素(與走向一致的參照地物)
線狀事物分布特征
包括地理實體(如交通線)和地理事物數量特征(如等溫線)的分布。1單一線狀事物分布:走向或延伸方向(有轉折時需分段描述)、參照地物:②多條線狀事物分布(等值線):極值(極大值、極小值),走向與數值變化方向及所反映的主要影響因素,密集和稀疏部分的方位及所反映的地理特征,彎曲或轉折及所反映的主要影響因素,兩相鄰等值線間閉合曲線的數值高低及所反映的主要影響因素
(2024·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當氣溫下降,濕度上升時,硫硝鈉會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積增大;當氣溫上升,濕度下降時,芒硝會脫水產生反硝化。該過程涉及主要化學方程式為:Na2SO4+10H20?Na2SO4·10H2O。 四川仁壽縣牛角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巖石表層紫色砂巖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縫中均發現了硫酸鈉。下左圖示意仁壽牛角寨地質剖面圖。
(1)說明甲、乙兩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層年代特征,并據此判斷甲、乙哪個區域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
【答案】(1)甲區域為構造沉降區,易接受沉積;主要為白堊紀和第四紀地層,年代較新;乙區域為構造抬升區,背斜頂部,易受剝蝕;僅有侏羅紀地層,缺失侏羅紀之后的地層,年代較老。 乙區域遭受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
【詳解】(1)讀圖可知,甲區域位于斷層下降的一側,為構造沉降區,地勢低洼,易接受沉積;主要為白堊紀和第四紀地層,相較于侏羅紀地層,年代較新;乙區域為斷層上升的一側,為構造抬升區,且位于背斜頂部,巖層較破碎,易受外力剝蝕;乙區域僅有侏羅紀地層,缺失侏羅紀之后的地層,年代相對較老。綜上所述, 乙區域遭受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
攻略二成因分析類
主題說明
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考查學生分析、判斷和思考的能力,是地理非選擇題常見的設問類型。命題形式上,該類問題常以區域圖為信息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常見設問形式“試分析××地理事物的自然、社會原因”,“××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答案技巧
首先,分析試題考查的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或是兩者都有涉及;
其次,針對不同的原因類型進行分析,依據整體性原理,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在進行原因分析時,注意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的綜合。
最后,結合圖文材料的信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答題時要清楚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
答題模板
太陽輻射強弱的原因
1.緯度位置(正午太陽高度)
3.海拔高低與坡向(陽坡、陰坡)
2.天氣、氣候狀況及大氣污染狀況 4.晝夜長短
某氣候現象成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及氣溫較差; 2.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3.下墊面:①地形:類型、坡向;②海陸位置;③洋流;④植被覆蓋率; 4.人類活動。
特殊氣候區成因
1.洋流 2.地形
3.風(暖濕氣流或干熱氣流)
影響氣溫的原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及氣溫較差; 2.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3.下墊面:①地形:類型、坡向;②海陸位置;③洋流;④植被覆蓋率; 4.人類活動。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原
因:
1.氣溫日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日較差越小。 2.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
3.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沿海比內陸日較差小。
4.氣溫日較差與海拔的關系: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 地地區,則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大。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原因
1.氣溫年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年較差越大。 2.氣溫年較差與海陸的關系:離海越遠,年較差越大。 3.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較差愈小。
4.天氣:晴天多的地區氣溫年較差大于陰雨天多的地區
5.植被: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的年較差比裸地的年較差小。
答題技巧
影響等溫線走向的原因
1.緯度位置(東西向);
2.海陸位置(與海岸線平行);
3.地形(局部閉合或沿山脈伸) 4.洋流
某地降水多少的原因
主要從影響降水的因素中選擇分析:海陸位置(距離海洋的遠近)、大氣 環 流 、
天氣系統、地形(迎風坡、背風坡)、洋流、植被和水文、人類活動
水能資源豐歉的原因
主要抓河流的落差(看地形分布和地勢起伏)、河流的水量(看流域降水量 大小)兩個方面
漁場成因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3.洋流:寒暖流交匯或上升流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4.溫帶海區
影響鹽場的因素
1.平坦廣闊的海灘; 2.利于蒸發的天氣; 3.避開大河的河口
人口遷移
遷出區的推力:人口增長快、人多地少、資源短缺、就業機會少、醫療衛生條件差、自然災害突發、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等
遷入區的拉力:工作機會多、工作條件好、工資待遇高、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基礎設施齊全等①經濟;②政治;③社會文化家庭等
工業集聚原因
1.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和廉價勞動力; 2.節省運費和能源消耗;
3.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4.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產效率
產業轉移
勞動力、市場、內部交易成本或其他優勢條件等,核心目的是利潤
答題技巧
產業轉移
勞動力、市場、內部交易成本或其他優勢條件等,核心目的是利潤
交通選線原因
1.線路施工難度,投資多少;
2.沿線的人口、城鎮、資源分布及經濟發展狀況;3.線路里程等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
1.歷史原因 2.經濟原因(支付地租能力) 3.社會原因 4.行政原因
資源調配
資源分布:資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資源豐富、有些地方資源貧乏
資源消費:經濟發達地區資源消費量一般較大,需要調入資源;經濟欠發達地區資源消費量一般較小,會通過調出資源來增加經濟收益
能源消費結構調整
經濟: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人們通常會選擇效率高、價格低廉的能源
環境:隨著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人們更傾向選擇環境污染小的能源
(2024·全國甲卷·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時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區一直在沉降。先秦漢晉時期,該地區為河網交錯、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觀。東晉、南朝之際,受長江荊江段興筑堤壩等因素的影響,長江水分兩股進入該地區,干擾該地區水系,在該地區迅速形成大湖景觀。之后洞庭湖不斷擴張,在宋代達歷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來,長江含沙量持續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漸由以“春溜滿漲”為主轉變為以“夏秋連漲”為主。至清代中葉,洪水期洞庭湖面積擴張至歷史鼎盛。圖1示意先秦漢晉時期該地區水系,圖2示意明末清初該地區水系。
(1)據圖1,用遺址分布說明與新石器時代相比,漢代該地區河網湖沼廣布。
(2)說明荊江堤壩修筑致荊江河床相對堤外不斷增高的原因。
(3)簡述宋代以來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滿漲”為主逐漸轉變為“夏秋連漲”為主的原因。
(4)解釋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積擴張的同時深度變淺的原因。
【答案】(1)該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廣布,表明適宜人類居住范圍較廣。而漢代僅見少量遺址散布于西部,表明河網湖沼廣布,導致人類居住范圍縮小。
(2)荊江河段地處平原,曲流多,江流緩慢,屬沉積河段。荊江堤壩修筑,使長江泥沙常年在荊江(長江)堤內淤積,導致荊江河床相對堤外不斷增高。
(3)湘、資、沅河等河發源于洞庭湖流域南部(南嶺和云貴高原東部),雨季早(4、5月份)。長江在洞庭湖以上流域雨季晚且長,形成夏秋連續洪水期。長江夏秋洪水遠大于湘、資、沅等河春季洪水。宋代之前,洞庭湖洪水主要受湘、資、沅等河影響,以“春溜滯漲”為主;宋代以來,受長江洪水影響越來越大,洞庭湖洪水逐漸變為以“夏秋連漲”為主。
(4)宋代以后,長江進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加,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不斷增加,泥沙在湖盆沉積速度快于湖盆沉降速度。
攻略三對策措施類
主題說明
對策措施類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對原因探究類、判斷分析類設問的深化,考查學生結合具
體案例闡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類問題設問形式主要有“分析××措施”“簡述
××治理方法”“確定××發展方向“確定××對策”“協調××途徑”等。
解題技法
第一步,把握設問詞確定問題類型:
從設問中找準設問詞,結合材料確定要針對的問題類型,常見問題類型有環境問題、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人口、城市化問題的解決方法,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治措施,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的解決措施,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等。
第二步,結合材料,尋求原因進行措施分析:
(1)措施總是針對現象而提出的,因此解答時應該先找出造成地理現象的自然和人為原因,然后針對原因或不足,采取適當措施。
(2)解題時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一般不易改變,主要應從改變人類活動方式上來尋找措施;二是所提措施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不要太局限,要點應盡量全面。
第三步,簡潔、準確、全面分析:
緊扣問題,把握關鍵詞,做到簡潔、準確,而且要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答題方向
管理措施
法律措施
制定相應法律法規。
行政措施
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限制污染,制正止生態破壞行為,制定應急預案,鼓勵措施。
教育措施
宣傳教育,提高民眾意識
規劃措施
合理布局;調整結構
發展措施
開發新區,開發性移民,開發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特色工業、立 體農業、旅游業),開拓市場,培育品牌,延長產業鏈,發展教育科技; 建設衛星城。
保護措施
建立自然保護區;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還濕;保護各種資源;開源節流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
建壩修庫,加固堤防,疏通河道,裁彎取直,開挖運河,跨流域調水,引水、排水工程,打井,灌溉工程等;
整治土地工程
平整土地,整修梯田,保持水土,草方格沙障等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供水、供電、供氣、供暖、通訊、排水等
交通工程
鐵路、公路、管道、河運、港口、車站、機場
治污工程
污水處理或垃圾處理工程,廢棄物回收工程,減弱噪音工程
生物措施
植樹種草,建防護林,保護或引入病蟲害天敵,保護植被等
技術措施
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培育優良品種;改良耕作制度;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利用效率和綜合利用程度等
攻略四意義影響類
主題說明
意義影響類問題的設問中一般有“意義”“影響”“分析利弊”等詞語,設問形式一般 有“說明(評價)××在××方面的意義(影響)”“運用××知識(原理),分析××對 ××意義(影響) ” 等 ,考查學生分析、闡釋地理事象的能力。
解題技巧
第一步,審圖文獲取關鍵信息。仔細閱讀圖文材料,從文字信息中獲取有關意義作用類的關鍵語言,準確獲取相關地理要素的位置、分布等空間信息,明確其分析主體與內容。
第二步,瞄準要素主體進行歸類分析。(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的影響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該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 并按照試題的具體要求,從四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微觀深入分析。
第三步,巧作答。結合圖文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準確切入,把握關鍵詞,合理運用地理術語,簡潔明了地組織答案。注意要善于從題干文字中尋找答題語言。
常見意義類型
水循環
①維持全球的水平衡;②調節不同地區間的熱量;③使陸地水不斷更新;④ 海陸間聯系的紐帶;⑤塑造地表形態
地殼物質循環
形成礦產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實現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
地理界線
如秦嶺一淮河是我國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的地區,是暖溫帶和亞熱
帶的分界線,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等
修建交通線
①有利于沿線地區資源開發,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②加強地區間的經 濟、貿易和文化聯系;③增強民族團結;④鞏固國防;⑤合理布局交通網等
發展
旅游業
①拉動經濟發展;②擴大就業;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④促進社會文化的繁 榮
資源跨區域調配
①對輸出區域的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經濟收入、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 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意義重大;②對輸入區域資源利用、經濟發展、
環境改善、社會進步等方面意義重大
產業發展
①經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發展;②社會:增加就業,帶動基礎 設施建設;③生態:生態環境改善,減輕水土流失、荒漠化、洪災等
常見影響類
水利工(水庫) 建設
有利影響
經濟效益: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旅游、養殖等效益。生態效益:調節庫區氣候,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攔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質
不利影響
上游地區(庫區):庫區蓄水會淹沒原有生產、生活設施以及文物古跡等;改 變庫區原有生態環境,水域內害蟲滋生,可能導致傳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 河口三角洲地區:河流挾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 海徑流量減少,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斷縮小;由于海水倒
灌、生態破壞和入海營養物質減少,河口的漁業資源銳減
工業集聚
有利影響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成本;有利于生產協作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降
低運費和能耗
不利影響
容易出現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的現象;加劇當地的環境污染
人口遷移
有利影響
對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聯系;緩解人地矛盾;遷出人口家庭收入增加。對遷入地: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彌補勞動力不足,促進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人才的流入,節省教育投入
不利影響
對遷出地:身體素質或文化素質相對較好的勞動力資源流失,基礎教育投入多、回報少,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利。對遷入地:引起或加劇生態環境問題;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會給城市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
產業轉移
積極影響
對轉出地:原主導產業向外轉移,使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條件;將環境污染向外轉移,環境狀況得到改善。
對轉入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緩解
就業壓力
消極影響
對轉出地:就業機會向外轉移,減少本地區就業機會,引起失業人口增加。
對轉入地:接收產業轉移的同時,往往也接收了環境污染
攻略五地理過程類
主題說明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強調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時間變化特征。一般以區域地理環境特征圖文材料為載體,根據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過程。
解題技法
考查方向
1.有限時段內的依時行為。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盡可能詳盡地記錄地理現象的依時行為,
從中發現地理事實變化規律,以便推測該時段之前或之后的變化狀況;
2.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理行為進行模擬和預測;
3.研究地理過程與地理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從而把地理學的規律統一于時間與空間的共同 基礎之上。
解題步驟
第一步:確定區域位置
第二步,調用相關原理;
第三步,按照時間維或因果鏈,用地理語言敘述其過程。
答題模板
時間性
答題過程要遵循發生、發展、演變的先后順序。如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a→b→c→d,不能寫成d→c→b→a,要注意過程的時間性。
因果性
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不僅有時間先后順序,而且一般有明確的因果聯系,答題過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證答題過程的邏輯性。
完整性
過程性分析型綜合題一般是按點給分,要求考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規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過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因果關系用地理語言完整的表達出來,不要遺漏其中的過程。如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a→b→c→d,不要跳躍式寫成a→c→d。
精細化
答題過程要精細化,既然是一個過程,就要把每個過程都逐一寫下來,切忌一個過程一句話就概括完畢。但不能出現溶溶不絕、下筆干言,不能把簡單題寫成小作文。
試題分類
自然地理部
大氣受熱過程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常見的天氣系統或氣象災害的形成過程
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過程
水循環的過程
海水運動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過程
主要地質構造及其構造地貌的形成過程
地質災害的發生過程
人文地理部分
聚落的形成過程
城市化的過程及城市內部功能區的分化過程
不同區位因素的變化過程及其對工農業等生產活動的影響過程
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化過程、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過程
區域工業化及城市化的推進、區域資源開發、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等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攻略六評價開放類
問題
贊同理由
反對理由
是否贊成在某區域大力發展某農作物種植
自然條件好(如雨熱同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適合某農作物生長);社會經濟條件優越(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市場廣闊;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國家政策支持;等)
當地自然條件不利(如氣候干旱,水源短缺,土壤貧瘠等,大力發展會加劇水源短缺);社會經濟條件差(距市場較遠,與另一地競爭處于劣勢等)
社會意義:能夠增加就業,有利于擺脫貧困,促進民族團結等。經濟意義: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生態方面:若是外來物種,容易導致生物入侵,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生態環境;等
有人建議在某地引進某種外來物種,是否可行
兩地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相似性;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經濟效益高,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消費市場大;等
自然地理環境差異較大;經驗不足;加工技術較落后;破壞生態環境;外來物種入侵,給當地物種帶來滅頂之災,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是否贊同某地發展或引進某種工業
①有利自然條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等);②有利社會經濟條件(原料充足,能源資源豐富;勞動力豐富;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國際市場廣闊;技術力量強,國家政策支持;等)
不利自然條件(如水資源、能源資源不足);不利社會經濟條件(交通不便,距離市場較遠;技術水平低;該工業附加值較低;等)
經濟意義:發展某工業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經濟收入,促進經濟發展。社會意義:可以拉動就業,提高人們生活質量
生態方面:發展某工業會導致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
是否贊成在某河段建水電站
該河段水能資源豐富;當地缺乏煤、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水能開發程度低;該河段距離人口集中、經濟發達地區較近;能源需求量較大;可有效扶貧,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該處人口稀少,庫區淹沒范圍小,移民數量少
在該河段修建水電站會破壞生態環境;可利用當地豐富的地熱能和太陽能替代水能;距經濟中心遠,輸電投資大;當地經濟落后,耗電量不大;修建水電站的環境條件惡劣,施工難度大;大壩阻斷河道,切斷魚類的洄游線路,破壞生態,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
是否贊成某區域發展風力發電
風力資源豐富,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風能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環境效益好;技術相對成熟;當地資金雄厚;國家政策支持
風力資源有間歇性,發電量不穩定;占地面積大;破壞生態環境
有人提出在某地附近建核電站,請說出你的觀點和理由
該地區常規能源缺乏;該區域經濟發達,人口集中,能源需求量大;核電地區適應性強,安全高效等;與煤炭、石油等常規能源相比,核電能量巨大,環境污染小
該地區以輕工業為主(或人口少),耗能相對較少;該地區附近有梯級開發的水電供應;核電站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