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洋務運動倡導 “師夷長技以制夷” 起,我國便踏上了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理念與方法的道路。
不可否認,盡管我國擁有輝煌燦爛的 5000 年文明史,這份文化底蘊令西方多數國家望塵莫及,讓我們在文化與傳統層面深感驕傲自豪。
然而,自 17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在各個領域全面超越了我們,致使我國遭受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這一局面為何會出現?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在文化、科技、天文、農業等諸多方面都曾領先西方。可為何在 17 世紀后逐漸走向沒落,甚至到如今仍在奮力追趕西方?
究其根源,古代中國沒有誕生科學,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學科的發展進程中,鮮見中國人的身影 ,民族自豪感在這些領域也難以找尋。
“科學” 一詞并非漢語原生詞匯,它最早源于古希臘。直至民國時期,該詞才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將其譯為 “格物學”,這是因為古代中國有 “格物致知” 的說法,與 “science” 的含義頗為相似。
后來,我們采用了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譯法,“科學” 一詞才正式確定下來。這一過程充分表明,現代科學對于中國而言是外來事物,我國原本并不存在這門學科以及相應的科學體系。
那么,聰慧過人的中國人,為何沒能讓科學起源于本土,而是讓古希臘成為了科學的搖籃?
但凡對科學感興趣,在研究科學史與科學發展歷程時,都會不可避免地提及古希臘。因為若不探討古希臘,就難以闡明科學的起源。沒錯,古希臘正是科學的發源地。
愛因斯坦曾指出,現代科學能夠起源,主要得益于兩個關鍵因素:一是起源于古希臘的形式主義邏輯,二是以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科學方法。
形式主義邏輯,即常說的形而上學,由亞里士多德提出。該理論認為,宇宙運行存在客觀規律,且這些規律獨立于人類而存在,人們僅通過觀察就能認識。
也就是說,人們通過觀察事物表象,總結積累大量資料與數據,再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演繹推理,便能探尋到事物背后的真理。盡管這種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如今看來存在一定缺陷,但在科學發展的特定階段,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受此影響,西方形成了注重邏輯的思維方式,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便是典型代表。
在《幾何原本》中,歐幾里得先提出一系列公理假設,然后在此基礎上展開大量邏輯演繹,推導出眾多定理。
這種思維方式催生出西方一整套公理體系,使其得以傳承延續。嚴謹的邏輯化還孕育出數學這一認識自然的有力工具,而數學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邏輯演繹走向定量化,通過精確的數學計算,讓邏輯推理過程更加無懈可擊,增強了結論的說服力。
此后,人們依據推導出的定理和科學規律構建科學模型。從古希臘的天球地心說,到托勒密的本輪地心說,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說,都遵循這一科學理論和模型的誕生過程。
17 世紀,伽利略的出現為科學發展帶來了重大變革,開創了實驗科學的新紀元。
如果說亞里士多德是形式邏輯的開創者,那么伽利略則堪稱現代科學的奠基人。實驗科學強調,任何科學理論和模型所得出的結論與預測,都必須經過實驗和觀測的檢驗。若與實驗觀測結果不符,就表明現有科學理論存在不完善之處,甚至可能是錯誤的,需要進行修正或推翻。
從牛頓理論到愛因斯坦理論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伽利略實證主義的影響。盡管牛頓理論曾無比輝煌,成功解釋了諸多自然現象,準確預測出海王星的存在,但它無法解釋水星每世紀多出 43 角秒的近日點漂移現象。
這表明牛頓理論在解釋引力現象方面存在局限性,于是,更為全面的廣義相對論應運而生。自廣義相對論提出至今,已歷經一百多年,它表現卓越,從未出現差錯,但科學家們仍在持續對其進行驗證和檢驗,期待在此基礎上找到更完善的宇宙理論。
畢竟,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黑洞奇點處理論的失效、引力與量子理論的兼容性問題,以及引力為何相對其他力如此微弱等,這些問題促使科學家們相信,宇宙中必然存在更為基礎、深刻的理論,只是尚未被發現。
了解了科學誕生的必要因素,便能明白古希臘為何能孕育出科學體系,也能清楚古代中國未能誕生科學的原因。
首先,古代中國在形式邏輯思維方面存在欠缺,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大短板。中國人不太熱衷于探尋事物表象背后的真理,對自然規律的總結往往僅停留在滿足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層面,認為達到這一目的便已足夠。
例如,中國古人在天文觀測方面成就斐然,擁有自己的歷法,發明了計時工具,對日食、月食、星辰運動、超新星等天文現象有著豐富的觀測記錄,還制定了復雜的二十四節氣。這些觀測成果堪稱偉大,若能進一步深入研究,天文學極有可能在中國誕生,地心說、日心說等宇宙模型或許也會由中國人率先提出。
然而,古人并未追問這些現象背后的原理,僅僅滿足于經驗積累,認為只要能服務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就已足夠。這并非意味著中國人缺乏智慧,而是缺少一種對真理不計回報、忘我追求的精神。
與之相反,中國人功利主義思想較為濃厚,更關注能夠帶來實際價值的短期目標,對于科學理論、自然規律等短期內看似無用的事物,缺乏興趣。
以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例,它們無疑十分偉大,但這些發明本質上屬于技術范疇,而非科學。古人依然停留在對事物表象的認識上,僅關注這些發明能帶來的實際作用,而未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學原理。
若當時能夠深入思考,化學、電磁學、自動機械等學科或許也會在中國誕生。這種功利主義觀念至今仍有體現,人們常說 “科學是生產力”,這便是功利思想的反映。日常生活中,人們做任何事都會被問到 “有什么用”,學習微積分、幾何學,也會被質疑 “買菜能用到嗎”。
當人們思考一些看似奇特的問題,產生幻想時,還會被指責 “不切實際”。這與古希臘時期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的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歐幾里得曾明確表示,他的《幾何原本》并無實際用處,有用的東西算不上科學,若想學習有用的知識,就不應做他的學生。
這便是中國未能誕生科學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學本身并非功利性的,其本質是對自然規律的探索,目的純粹。而在當時,人們并未預見科學會擁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它不僅能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還能制造出堅船利炮,改變世界格局。
若中國人早已知曉科學的巨大價值,科學或許真的會起源于中國。
當然,中國古代并非沒有科學成就。
然而,由于缺乏邏輯形式,許多科學成果難以形成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常常出現成果失傳的情況。數學便是典型例證,中國古代數學成就輝煌,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比西方早了幾千年,而幾何學本是極其注重邏輯推理的學科。
但遺憾的是,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具體方法,如今只能通過考古來考證,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流傳下來,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逝。
此外,楊振寧先生曾對古代中國沒有誕生科學的原因給出解釋。他認為,中國擁有《周易》,形成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這套體系在面對各種問題時,都能給出看似合理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對科學探索的需求與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