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美不美,既要靠人民對藍天碧水的直觀感受,也要用科學監測數據來衡量。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3月26日,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表示,要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努力實現“美麗中國哪兒美,監測數據告訴您”。
環境監測通過哪些手段、憑借何種機制助力提升美麗中國“顏值”?
建體系:
更加科學高效一體化
清水河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母親河,原來河邊有不少城中村、菜市場,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
“路過都得捏著鼻子。河里沒了魚蝦,岸邊雜草叢生,好好的河邊變得沒人愿意靠近。”提起河水昔日的狀態,固原市民毛女士搖了搖頭。
可誰能想到,不過幾年時間,通過不懈的努力,清水河變得水清、岸綠、景美,岸邊還常有老人孩子散步聊天。
這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離不開生態環境監測——從污水里的數據異常,到精準找出污染源頭,再到治理后持續追蹤成效。
“布設在人民群眾身邊的一個個監測站點,就像一雙雙‘眼睛’,全天候不間斷地捕捉身邊的美景、感受環境質量的變化、發現突出的環境問題。”蔣火華表示,“十五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將以更加科學、高效、一體化的環境監測網絡,更好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據蔣火華介紹,空氣方面,在新的城市建成區增設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確保城市發展到哪里,空氣監測就覆蓋到哪里;地表水方面,在三江源等源頭區增設地表水監測斷面,拍好從源頭到入海口的大江大河“全身照”;此外,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質監測的同時,會更加注重向群眾身邊的中小水體延伸,讓點位跟著群眾走、數據圍著民生轉,讓公眾對監測數據更加可感可及。
增手段:
科技護航綠水青山
近期,DeepSeek爆火“出圈”,熱度居高不下。當人工智能遇上生態環境監測,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生態環境監測科技含量高、數據資源多,對人工智能應用有著迫切的業務需求,也能夠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蔣火華透露,目前,DeepSeek已經在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不少地方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得到初步應用。
事實上,早在2022年2月,生態環境部就印發了《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方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監測領域的應用。
新技術為生態環境監測持續賦能,誕生諸多典型案例。據了解,在空氣和地表水監測方面,通過開展國控站點數智化改造,讓自動監測實現“無人運維”,讓手工監測實現“智能采樣+智能分析”;在采樣上,利用無人機等開展無人采樣;在分析上,分區域建設全自動無人化“黑燈實驗室”,集中承擔水質樣品分析任務。
在生物多樣性監測方面,傳統手段靠人數、靠人看、靠人辨,但現在,實時傳輸紅外相機、鳥類鳴聲記錄儀、兩棲爬行動物雷達相機、蝴蝶智能監測儀等新型智能設備層出不窮,識別準確率達85%以上。
中國城市報記者此前到重慶市梁平區采訪時,在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看見兩座竹子搭成的小屋。走進小屋,一塊名為“雙桂湖濕地公園鳥類AI監測大數據平臺”的屏幕映入眼簾。屏幕上,全方位動態地顯示著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環境信息,以及珍稀鳥類的活動情況。
梁平區濕地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內攝像頭通過提取各種鳥類體貌特征,輔以數萬張照片和影像素材,實現對視頻畫面中的運動鳥類進行多目標捕捉和“鳥臉識別”分類,并在監測到珍稀鳥類時,進行重點報告。
在聲環境監測方面,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的儀器設備,不僅能監測噪聲分貝數,還能識別噪聲源,辨別是來自機動車等的人為噪聲,還是蟲鳴鳥叫等自然聲音。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這既是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的頂層設計,也標志著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
強力度:
對數據造假“零容忍”
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里,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本應是重要助力,可現實中數據造假問題屢見不鮮,這一現象令人憂心。
“一條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如果沒有數據,決策部門還可以通過其他信息輔助開展管理決策;而如果采用了虛假數據,一定會誤導決策。”蔣火華強調,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生態環境部始終“零容忍”,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決不姑息,決不搞“下不為例”。
“當前造假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排污單位。”蔣火華說,“在自動監測方面,主要是一些排污單位為逃避監管,伙同或指使設備運維方造假;在手工監測方面,主要是在排污單位暗示、默許下,一些第三方監測機構為搶占市場或節省成本而造假。”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2022年起,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
2024年,有兩個公開發布的案例比較典型:一是河南某排污單位在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情況下,通過墊高激光發射器、破壞采樣管路的方式,造成自動監測數據嚴重失真,掩蓋大氣污染物超標排放的事實。
“這屬于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弄虛作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罰款59.68萬元。”蔣火華說。
另一個是第三方監測機構弄虛作假。陜西某公司以“包合格”承攬環境監測業務,出具虛假報告222份,獲利76萬余元。陜西法院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對該公司和責任人員定罪判刑,并發出司法建議促推治理。
據悉,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從制度、管理、技術、隊伍四個方面發力,加快遏制并扭轉監測造假態勢:
強法治。全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出臺,依法壓實排污單位、第三方監測機構等各自法律責任,讓法律“長出牙齒”。
強嚴管。繼續聯合法院、檢察院、公安、市場監管等單位,持之以恒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以高壓震懾加快實現“不敢假”。
強技防。建立基于數智化技術防控理念的“源頭約束—過程穿透”技術體系,力爭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不能假”。
強隊伍。加強基層生態環境隊伍建設,確保污染源監測監管事有人管、責有人負,把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