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清明里的中藥
又是一年春草綠,春天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季節,而清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分后的第1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與中醫藥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與清明節有關的中藥吧!
艾葉
清明節常吃的一種傳統小吃——清明團子(青團),香糯綿韌,不甜不膩,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被大家所喜愛。其中的主要原料為菊科植物艾草。艾葉是艾草的干燥葉,一般在花未開、葉茂盛的時候采摘并將其曬干或陰干,味辛、苦,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等功效,用于虛寒性出血病癥,月經不調、痛經,胎動不安等;外治皮膚瘙癢;還可用來泡腳,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另外,常將其搗絨,制成艾條、艾柱等,點燃后用以熏灸體表穴位,即艾灸法,可溫煦氣血、透達經絡,具有一定治療效果。
注意:
對于濕熱體質、實熱或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艾,誤用的話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若想嘗試艾灸,首次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找到正確的穴位,注意通風與保暖,孕婦特別是孕早期禁止艾灸。
清明菊
野菊花又稱清明菊,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頭狀花序,味苦、辛,微寒。其具有清熱解毒、瀉火平肝的功效,用于癰疽疔癤,咽喉腫痛,為治療外科疔癰之良藥;用于目赤腫痛、頭痛眩暈;濕疹、濕瘡、風疹癢痛等??杉宸栾?。
注意:
由于其性微寒,脾胃虛弱者不可久用。
清明竹
清明竹即是玉竹,它是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莖,味甘、性平。其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肺、胃陰虛證,常與沙參、麥冬等品同用;用于陰虛之體感受風溫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熱傷心陰之煩熱多汗、驚悸等證。
清明柳
垂柳的別稱是清明柳,性微涼,味淡。具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濕的功效,其葉可治療慢性氣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結石、高血壓等;外用用于治療關節、癰疽腫痛,皮膚瘙癢,滅蛆等。
除此之外,辛夷、桃仁、烏梅等中藥材的原料,都來源于清明時節隨處可見的植物。這些植物生機蓬勃,承載著濃厚的中醫藥文化。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段時間常有雨水,濕度較大,要注意“濕邪”入體,危害人體健康。因此要勞逸結合、適當鍛煉,清明節期間外出踏青可以活動身體,呼吸新鮮空氣,增強心肺功能,游玩的同時要注意毒蟲叮咬,清明節有插柳習俗,即頭戴柳枝或是在家門口插柳便可避免毒蟲的傷害;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盡量少去、少逗留在潮濕的地方;保持愉悅舒暢的心情,早睡早起,增強個人體質和免疫力。
來源:“聯勤保障部隊第908醫院”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