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接待過一位來訪者趙晴女士(化名),她有著關于社交方面的很多煩惱。
她說:“我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交到的朋友都會盡力保持聯系,也會時不時約上他們一起出來玩,或者加入他們的社交圈子。”
“但是我發現:朋友多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
“記得一次我在減脂期,我的幾個朋友們約我出去玩,她們一定要吃烤肉配啤酒,我說我正在減肥,就不去了,你們吃就好。”
“她們說我挺掃興的,明明一起出來玩非要特立獨行,難道她們喊我出來,還非要挑個我不減肥的日子嗎?”
“在那種有很多朋友的場合下,我也會感覺很不自在。因為大家都在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沒有人理我,我說的話、提的建議也沒人會聽。”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生物,不可能脫離大環境獨自存在,身邊有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一檔采訪中,演員陳道明卻說:
“我一上酒桌就覺得十分煎熬,尤其是一個人喝醉后,一句話跟你說四五遍,一張名片遞給你七八次。”
“這時候,就會感覺很窩火、很憤怒,特別煩。”
如果一個人熬到沒有人聯系你,沒有任何飯局邀約,沒有所謂的社交,那么恭喜你:
你的社交已經全然由你自己選擇,高質量人際關系的建立已經完成了一半。
一、社交的本質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社交行為的本質是花費時間和物質成本進行資源交換、建立聯盟、提升關系價值。
而當你和你的社交對象投入回報比過于失衡,社交行為就會產生無效性。
以某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工作效率為例,該公司研發部門提出了一個旨在提高團隊凝聚力的活動。
要求工程師們每天上午必須花30分鐘時間一起喝咖啡,結果這樣的強制社交導致代碼的提交量下降了17%。
同樣類比,在很多公司的團建活動、企業文化宣傳活動;
學校的演講大會、校園文化節等等,其本質上是否也是浪費時間的無效社交呢?
二、情緒價值與內耗
你正在經營的這段關系,給你帶來的是溫暖、支持、安全感,還是壓抑、焦慮、痛苦絕望呢?
很多人在面對一段不適的關系時,往往會陷入內耗之中,反復回想起對方的優點和缺點,在心中天人交戰:
ta今天的行為實在是太討厭,這樣的人我務必不能繼續交往下去了,但是以前某某事的時候ta曾為我說過好話,我這樣是不是有點忘恩負義?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假如你認為身邊的社交帶來的只有煩惱,那不妨嘗試一下暫時斬斷社交,嘗試獨處。
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為自己帶來的情緒價值,有可能比別人帶來的要多得多。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只要獨處15分鐘,就會顯著降低你的抑郁情緒和壓力。
獨處同時還是你反思自我和進行情緒更新的最好渠道。
你可以回憶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進行經驗總結,建設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也可以利用催淚影片或是喜劇影片,將自己壓抑的情緒痛痛快快地釋放出來。
四、社交四象限
那么,如何去篩選掉無效社交,保留真正有價值的社交呢?
社交四象限法則中,我們以“情感價值”和“功能價值”兩個維度劃分坐標系,將社交關系分為四種。
(1)高情感高功能:
你的朋友既能給你提供情緒價值,又能為你帶來物質條件上實實在在的幫助。
這樣的朋友絕對位于第一梯度,但是你也要注意你是否可以同樣為對方提供相同條件。
(2)高情感低功能:
這樣的社交同樣有著很大的實用性,你們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交流,不摻雜其他的利益交換。
(3)低情感高功能:
完全是由利益捆綁在一起的關系,只是暫時的同盟,一旦利益破裂關系也可能破裂。
(4)低情感低功能:
既不能為你帶來情感價值,也不能帶來功能價值,毫無疑問是需要舍棄的社交關系。
同時,你還可以為自己設定社交目標和價值觀標準,建立社交圈層,只要符合你的條件,都可以請他們進入你的圈子之中。
在這個快節奏、高社交密度的世界里,或許你也被各種無意義的關系所裹挾,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不妨暫時享受獨處吧,遠離外界的喧囂,去聆聽靈魂深處你自己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