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成都崇州元通古鎮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大民俗活動——第271屆元通清明春臺會。這項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引人矚目的當屬800余米的“匯江老龍”巡游,這一承載300余年歷史的非遺盛事,不僅再現了《清明上河圖》般的市井繁華,更以科技賦能傳統,讓古老民俗煥發時代新光彩。
“匯江老龍”巡游風俗的形成與元通清明春臺會直接相關。據《元通鎮志》記載,元通清明春臺會始于清康熙年間的勸農大會,鼎盛于清乾隆時期。匯江老龍巡游作為元通清明春臺會的重要儀式,旨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最早的“匯江老龍”龍身僅3米長,以竹篾、彩布等傳統工藝制成。其設計靈感融合了川西農耕文化中的“龍圖騰”崇拜,象征自然力量與人類生產的和諧共生。自清代起,每逢清明春臺會便為老龍增加一節龍身。民俗學者指出,龍身遞增規則反映了中國古代“數術”文化中“以數載史”的智慧。2025年第271屆時,龍身已同步增至271節。這種“一節一年”的遞增方式,既記錄節會歷史,也代表著文化傳承的生生不息。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匯江老龍巡游隊伍都由元通古鎮當地的中小學生組成,如今已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體現出代際文化的集體記憶。
過去的“匯江老龍”巡游只在清明節當天金牛鬧春城隍巡游儀式之后開始,現場人聲鼎沸,伴隨巡游隊伍中的民俗表演,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游客前來觀看。今年,匯江老龍在保留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引入科技元素,通過塑料光纖技術點亮龍身,其中龍須部分還能隨時變化顏色,在夜晚的古鎮散發多種色彩,增強了夜間的視覺效果,結合元通塔和古鎮點亮工程,游客可以欣賞到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夜間景色。
今年的“匯江老龍”長度超過800米,崇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隊伍太長,在協調時頗為不易,需要時常停下來等人群疏通后再繼續前行。
元通清明春臺會不僅是民俗展演,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當地通過“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開設文藝課程培育基層骨干,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火下去”。未來,這一盛會還將積極申創國家級非遺,進一步擦亮古鎮文化品牌。
記者|唐海龍
編輯|陳雨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