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美國人,真是被關稅嚇怕了!”
最近,美國超市里出現魔幻一幕:貨架上的中國商品被搶到斷貨,從海信電視到義烏小商品,甚至有人為了一臺電飯煲跑遍全城。
一位紐約大媽在社交平臺曬出“戰利品”——堆成小山的國產卷紙和充電寶,配文:“趁還沒漲價,先囤夠10年!”
評論區炸了:“姐妹,給我留點!”“原來全世界大媽都愛囤貨?”
一場關稅風暴,讓美國普通人提前嗅到危機,瘋狂搶購的背后,是普通人對生活的焦慮,更是全球化時代“一根關稅杠桿,撬動萬家賬單”的真相。
美國超市現搶購熱潮
為了中國電視,紐約大叔上演“全城狂奔”
50歲的佩格羅,紐約普通上班族,最近干了一件“大事”——他花了3天時間,跑遍了5家電器城,只是為了能搶到一臺中國品牌的海信電視。
“店員說全紐約只剩最后一臺,我差點跪下來求他!”他氣喘吁吁把電視塞進后備箱時,還不忘自嘲:“這場景,和當年搶衛生紙一模一樣。”
普通人搶的不是商品,而是“安全感”。
疫情時搶不到廁紙的陰影還沒散去,如今關稅一來,美國人徹底“應激”了——他們太清楚:國際政策的風吹草動,最終買單的永遠是自己的錢包。
中國貨貴1美元,全家少吃一頓肉
29歲的薩納里亞,佛羅里達州全職媽媽,丈夫是卡車司機,全家月收入不到4000美元。
她翻出手機里的購物清單:“中國產的兒童襪子比本地便宜2美元,玩具便宜5美元,電水壺便宜10美元……如果關稅讓這些漲10%,我家每月多花87美元。”她苦笑著指了指冰箱,“這些錢夠買一周的牛奶和雞蛋。”
關稅不是數字游戲,是普通家庭的“生存算數”。
經濟學家總說“通脹可控”,但對底層家庭來說,87美元可能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學生組團“反向海淘”:中國網購,真香!
加州大學生艾米麗,最近成了“中國代購”小頭目。她和室友拼單1688網站,從手機殼到宿舍窗簾,統統從中國直郵。“關稅漲了又怎樣?就算加運費,還是比美國便宜一半!”
她的“致富經”在TikTok火了:“中國貨=省錢+時尚,美國商家早該慌了!”
這屆年輕人,比政客更懂“全球化”。
當美國還在用關稅筑墻,年輕人早已翻墻“自救”——哪里有性價比,哪里就是他們的購物車。
美國人搶中國貨,打的是白宮的臉
特朗普揚言“用關稅保護美國制造”,但現實很打臉:
-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統計,中國商品占沃爾瑪、Costco等零售巨頭的40%以上
- 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發文:“加關稅就像往自己腳上開槍,疼的只有美國人自己。”
政客的籌碼,百姓的賬單;關稅的子彈,終究射向自家靶心。
全球化的眼淚,普通人的賬單
一位美國網友的評論扎心了:“我們搶中國貨的樣子,和中國人搶蘋果手機有什么區別?都是被價格逼出來的卑微。”
這個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當白宮高舉“美國優先”大旗時,超市里搶購的美國人,卻用行動投了最真實的一票——
生活面前,沒有主義,只有生意。
【轉發+點贊】,讓更多人看懂——所謂“大國博弈”,不過是小人物的柴米油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