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4日,黃維命令十二兵團強渡澮河,隨即陷入中野的袋形陣地,至11月25日凌晨,被圍在宿縣西南雙堆集。
黃維兵團被圍在雙堆集后,蔣介石發現胡璉不在前線,于是立即電召其到南京商量,胡璉當時就提出,愿意飛赴雙堆集協助黃維鼓舞士氣。
12月1日,蔣介石命令空軍派一架小飛機將胡璉送到雙堆集,當時黃維命令手下在雙堆集修建了一個簡易的小機場用于飛機起降,據胡璉的胡敏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所有的軍長、師長都去接他,說這下好了,老軍長回來了哈,大家士氣一振。”
胡璉的到來確實令被圍的黃維兵團士氣大振,但對于接下來的戰局,似乎并沒有什么用處。
一
胡璉與黃維的關系,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他們兩人是有矛盾的。不少的影視劇也都這么渲染。
最主要的一個矛盾點就是,黃維搶了胡璉本該是他的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一氣之下借口奔喪回了老家,一直到后來黃維兵團被圍在雙堆集后,才又重新出山。
還有個流傳特別廣的故事。
雙堆集戰役中,黃維兵團全軍覆沒,黃維本人也被俘,胡璉僥幸從戰場上逃脫后,在上海醫院養傷,當時黃維的妻子蔡若曙曾上門討要撫恤金,被胡璉破口大罵:
“全軍都完蛋了,你還有臉要撫恤金?”
事實上,這個故事流傳版本很多、
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為,蔡若曙在上海醫院見到了胡璉,胡璉熱情的接待了她,還對他說:
“我們分頭突圍之時,裝甲車上趴滿了想要逃命的士兵,我當即就用機槍把那些士兵掃光了。培我心太軟了,他不干,這怎么逃得出來?”
總而言之,不同文章中對以上故事均有不同的描述,也許大概率上全都做不得數。
黃維的女兒黃慧南唯一知道戰場上的情況就是:
“胡璉把一輛最新型號的坦克給了黃維,沒想到這輛經過改造的坦克出了故障,胡璉坐著舊坦克反而沒事,跑了出來。”
也有人認為,胡璉之所以把一輛新的坦克讓給黃維,而把舊的給自己,原因在于新坦克性能不穩定,很容易出故障,而舊坦克運行的時間比較長,性能穩定,跑起來不容易壞。
這種說法也純屬揣測,沒有實際根據。
從各方面回憶文章來看,無論是黃維還是其子女的回憶中,都沒有說過胡璉一句不是的話,也似乎從側面印證,胡璉能從戰場逃脫是偶然,黃維被俘同樣是個偶然,不存在誰害誰的說法。
據胡璉的孫子胡敏越稱,胡璉晚年熱衷于拆字解字,似乎是有點迷信。
“閑時,他很喜歡拆字,經常拿一張紙,用筆寫下雙堆集的這個“堆”字和“集”字。“堆”字右邊有個“隹”,“集”字上面也有個“隹”,他把兩個“隹”寫在紙上,說,“兩個”就是“雙”,“雙”又是“雙堆集”的第一個字,這就是“雙雙”。按照這個拆出來的意思,黃維是不應該被俘的,他跟黃維是應該“雙雙”返回南京的。”
也許在胡璉看來,黃維沒能從戰場逃出來,對他而言也是個很大的心結。
二
胡璉跟黃維都是陳誠“土木系”出身,黃維是黃埔一期,在“土木系”資歷其實要比胡璉老。
說來也是個有意思的事兒,胡璉之所以到了陳誠的十一師,還是源于同鄉關麟征的引薦,而關麟征與陳誠又很不對付。
陳誠任11師副師長兼31旅旅長時,羅致了大量的黃埔生到31旅,其中關麟征是31旅61團團長,胡璉則在其麾下任連長,而黃維當時在31旅已經出任了團長。
1929年,陳誠升任11師師長后,黃維被保送到陸大特別班深造。
等到黃維從陸大畢業回到11師后,已經出任31旅旅長。
胡璉不是陳誠羅致到11師的黃埔系軍官,一開始不算受重視,但后來隨陳誠11師參加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胡璉格外賣力,所以被陳誠認為是對11師有感情,于是在戰后保舉其升任營長。
1930年8月,陳誠升任18軍軍長,黃維出任11師31旅旅長,胡璉因受陳誠重視,準備調其出任14師營長,但胡璉不愿意去14師,甚至對陳誠說:
“我寧肯在十一師當兵,也不愿到其他部隊當官,因為我愛十一師。”
淞滬會戰結束以后,黃維任十八軍67師師長,當時胡璉憑借戰功升任67師199旅旅長。到1939年以后,黃維已經升任十八軍軍長,而胡璉只是十八軍下轄11師副師長,等到胡璉出任十八軍軍長已經是1944年8月。
在很長一段時間,黃維一直就是胡璉的上司。
事實上也不難猜測,1948年8月,黃維出任十二兵團司令官,其實胡璉是沒什么話說的,因為黃維資歷確實比他要老,雖然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胡璉比黃維能干。
胡璉最多就是發發牢騷,因為他不能出任十二兵團司令官,很大程度上源于當時十二兵團是歸白崇禧的華中剿總,而白崇禧又很不喜歡不太聽話的胡璉導致的。
當時,十二兵團下轄部隊中,除了十八軍、十四軍以及第十軍外,85軍是被生拉硬拽拉進去的,包括85軍軍長吳紹周自己都不愿意歸十二兵團指揮,但在當時他只能妥協。
無奈,這是蔣介石中央軍嫡系與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之爭造成的后果,其他人等級別太低,連說話的資格也沒有。
就連黃維也認為,胡璉比他更適合出任十二兵團司令官,為此在赴任前還對蔣介石說:
“等我打過這一仗之后,我還要回去辦我的軍校,司令官還是胡璉同學來做。”
1948年12月1日,胡璉乘飛機抵達雙堆集,十八軍軍師一級將領全都到機場去接,作為正牌的“土木系”出身的兵團司令,十八軍老軍長,對此也沒有什么吃味,大家都聊得很開。
胡璉配合黃維指揮十二兵團,雙方也從來沒有鬧過什么不愉快,后來胡璉要返回南京向蔣介石求援,黃維還勸他:
“就不要再回來送死了,你在南京,為我們催要糧彈,作用更大些。還說,你要照顧好陣亡弟兄們的家眷。”
三
1948年12月15日,中野、華野向被圍的黃維兵團發起了總攻。
黃維一直堅持到晚上7時以后,才下令給各部隊破壞電臺、武器后突圍,實際上就是各自逃命。
在突圍的安排事項上,胡璉給了黃維一輛新坦克,自己用了一輛舊的,后來被人認為是故意栽害黃維,但這種說法未免太片面。
胡璉、黃維、吳紹周三人分別乘坐一輛坦克突圍,胡璉和吳紹周把黃維夾在中間,實際上是起拱衛和保護的作用。
不過,胡璉萬萬沒想到,他的坦克在過橋時,會把橋壓壞,導致黃維不得不另尋突圍的方向,后來坦克壞在半路上,更是天意使然。
1989年,黃維在美國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12月15日,我們分頭突圍,我跟我的副司令胡璉各自坐上一輛戰車跑的。跑了40多里了,我的坦克壞了,不會動了。我沒法子了,下車一看,到處都是解放軍,把我抓起來了,就做俘虜了。”
據說黃維被俘的地方距離他的兵團司令部所在的小馬莊直線距離就只有兩公里,可見在橋壞了以后,黃維一直就在原地兜圈子。
后來黃維得知自己被俘的地方叫“黃溝”時,還忍不住感慨:
“怪不得,怪不得,名字犯地名了,黃維栽到黃溝里頭去了!”
雙堆集戰役后,有消息稱說黃維“陣亡”了,把蔡若曙嚇得夠嗆。
蔡若曙確實曾去上海探望過負傷的胡璉,據她回憶,胡璉當時對他很客氣,并不是如傳說的那樣對他惡語相向。
同年年底,蔡若曙帶著四個子女到了臺灣,后來偶然聽國民黨第87軍軍長劉云翰(與黃維私教好,平津戰役時因拒絕參與起義被放回)說,黃維沒死,而是被俘了。
1950年,蔡若曙率眾子女經香港回到大陸。
1975年,黃維獲特赦。
對胡璉而言,雙堆集一戰一直是他心中難以言喻的痛楚,特別是十八軍,胡璉任該軍軍長的時間很長,幾乎可以說是一手帶出來。當年他冒著風險去雙堆集,目的也就是為了拉這支部隊出泥潭。
胡璉暮年時接受采訪,對當年雙堆集戰役時的情況還記憶猶新,并手繪了當年雙堆集作戰草圖。
有意思的是,胡璉晚年談及黃維,還一度稱十分羨慕他。
據胡敏越回憶:
“他晚年經常說,有時候還是很羨慕黃維的,黃維可以去曾經打過仗的地方隨便走走,隨便看看。而他卻去不了,現在的雙堆集該是一片沃土啊,下面躺著多少人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主編《淮海戰役史》的主編傅繼俊重訪當年戰場遺址時驚奇的發現,麥地里橫一道豎一道的戰壕里,麥子的長勢特別好,后來他問了當年親歷的老百姓才知道,當年雙堆集一戰打的格外慘烈,國民黨軍在處理遺體時,隨手就丟進戰壕里,撒上石灰,就地掩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