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開國上將李聚奎給在四川萬縣政協寫了封信,并指明要段海洲收。
段海洲收到信以后,也不由得老淚縱橫,時隔46年后,他們兩位老戰友終于恢復了聯系。
年輕時的段海洲確實有過不平凡的經歷,他本出身富足,但卻并沒有游手好閑,而是積極投身革命中,抗戰時期在老家冀南還拉起了一支游擊隊,
段海洲部當年與八路軍129師771團合編后,對外稱“八路軍一二九師青年縱隊”,下轄三個團,段海洲任縱隊司令員,李聚奎任政委。
李聚奎與段海洲相交多年,又同在冀南抗戰,有著很深的戰友情誼。
不過,段海洲人生急轉直下,他并沒有擋住誘惑,而是離開了八路軍,根據其晚年撰寫的回憶錄不難看出,他對當年這樁往事始終悔恨。
一
不少文章都稱,五十年代段海洲在重慶開理發店,李聚奎曾去重慶視察,偶遇了開理發店的段海州,兩人還有過一番談話。
不過,并沒有相關資料證實,李聚奎、段海州兩人在五十年代有過交集,而且從李聚奎將軍的任職情況來看,他也并不需要特意到重慶視察。
李聚奎將軍的回憶文章曾提到段海洲,但也只是提及曾聽說段海洲在重慶開理發店,但是兩人沒見面。
根據李聚奎將軍回憶,當年重慶解放后,我軍確實曾找過段海洲,找人的是時任第二野戰軍參謀長、后來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李達,只是并沒有找到。
至于為什么是李達將軍去找,我想大概原因是,當年段海洲所部與八路軍129師771團合編,段海洲本人雖然離開了隊伍,但他不少舊部其實都留在了129師。
李聚奎將軍稱:
“段海洲雖離去,隊伍依舊緊跟共產黨和八路軍。眾多進步青年隨之成長。陳元龍同志后成新四旅政治部副主任,陳子斌同志任十團團長,均英勇戰死。段部青年學生,解放后多數成大學領導干部,成為新中國教育中堅。”
從這個角度來看,段海洲其人還是頗有能力的。
1909年,段海洲出生于河北一個地主家庭,但他自幼受過高等教育,還在閻錫山部隊擔任過教官,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抗戰爆發后,隨著忻口戰役、太原戰役相繼落幕,以國民黨軍為主的華北地區抗戰逐漸轉向以八路軍為主體的游擊戰爭,八路軍開始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
段海洲當時也回到了老家冀南地區,并在家庭的支持下,拉起了一支隊伍,后來這支隊伍從幾百人擴編至四五千人,成為了一支不弱的抗日力量。
1937年年底,八路軍129師創建起了依托于太行、太岳兩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在太行、太岳站穩腳跟以后,八路軍也把主要的發展方向定為冀南廣袤的平原地帶,當時段海洲部不屬于任何勢力,就成為我軍積極爭取的對象。
1938年春,陳再道、宋任窮率領八路軍東進縱隊挺進冀南,并站穩了腳跟,在后續對日作戰中連續取得勝利,在集合整編了當地數股散亂的抗日武裝后,在南宮建立了民主政府,同年5月,徐向前、李聚奎也率領八路軍769團一部分開赴冀南。
八路軍在冀南地區聲勢浩大的舉動,引起了各方關注。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段海洲也面臨著一個選擇。
二
段海洲當時的處境很不好,當然這個壓力不是來自于八路軍,而是來自于同樣盤踞河北的國民黨河北民軍第二路軍趙云祥部以及國民黨軍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
趙云祥原來是西北軍出身,這個人在資料記載中并不全,特別是其從抗戰爆發到1942年4月這段經歷(1942年趙云祥率部投降日偽,抗戰勝利后在鹽城起義,所部改編為解放軍)。他之所以對段海洲部形成威脅,倒不是因為他想打擊這股抗日武裝,而是想收編這股力量為己用。
段海洲對趙云祥沒有多少好感,特別是趙云祥之前曾做出過扣留他參謀長的舉動,打從心底里就抗拒趙云祥的收編。
在這種困難重重的時候,段海洲急需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后盾。
1938年春,八路軍挺進冀南活動后,給段海洲帶來一絲希望。
段海洲的想法是借助八路軍的力量來抵抗趙云祥,但當時段海洲麾下有不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諸如陳元龍、李松霄等,都持讓部隊接受八路軍的改編。
段海洲最初很猶豫,但在眾人勸說下,最終堅定了接受改編的想法。
為了表示誠意,段海洲特意派陳元龍到南宮去聯系,并經張策、段君毅介紹,與中共冀南區黨委書記李著玉以及東進縱隊領導陳再道、宋任窮取得聯系。
在段海洲展現出接受八路軍改編的誠意后,時任115師副師長的徐向前立即向段海洲部派去工作人員,并要李聚奎出任段部政委,協助段海洲對部隊進行整頓。
李聚奎抵達南宮后,與段海洲見面,徐向前還特意引薦:
“這就是我們給你派的政治委員,他同你一路去武強,把隊伍整理一下,然后就開到南宮來。”
李聚奎對于出任段部政委一度也很猶豫,因為他過去一直是軍事干部,善于大仗,出任部隊軍事主官、參謀長的時候比較多,出任政委負責改編部隊,對他來說尚屬頭一次。
不過,李聚奎在意識到工作的重要性以后,也并沒有提出反對。
1938年5月,李聚奎隨段海洲到了武強(段部盤踞地),段海洲先召集部下講話,宣布了接受八路軍改編的命令,隨后部隊便被拉去了南宮,整體接受學習和改造。
應該指出的是,當時段海洲部隊中,大多數人都贊同改編,因為段海洲本身就接受過高等教育,麾下大部分也都是接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只有少數人反對改編,但對大局沒有影響。
萬萬沒想到,段海洲后來出現思想動搖,恰恰就是源于這批在部隊改編之初就反對的人。
三
段部先是接受改編,稱青年抗日游擊縱隊(簡稱青縱),后與八路軍771團合編,番號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青年縱隊”。
李聚奎對段海洲部的改編,可以說花費了不少心血,當時他提出選拔一批段部的骨干到太岳軍區接受培訓,徐向前立即表態支持。
事實上,這批被挑選的人無可挑剔,他們本身就接受過教育,在進步思想的熏陶下進步很快。段部參謀長朱家凱在培訓期間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建國后還曾任南京軍事學院情報系任主任。
段部接受改編整訓后,陸續還打過幾仗,平定了豫北的道門組織“六離會”發動的叛亂,整體精神面貌頗佳(與771團合編之前)。
1938年7月,劉伯承、鄧小平還專程趕赴冀南視察青縱,并與段海洲見面,段海洲事后還對李聚奎說:
“鄧政委的談話,使我很受教育,終身難忘?!?br/>
本來按照這樣發展,段海洲到建國后,未必不會有好的發展,然而這個大好前程,卻被他自己給放棄了。
1938年冬,漳南戰役后,段海洲突患眼疾,不得不返回南宮師部養病,后來又請假返回老家休養,但后來始終未歸,部隊就在李聚奎率領下繼續在豫北、魯南作戰。
不久之后,日軍從邢臺出發對冀南根據地發動第一次掃蕩,當時李聚奎率領“青縱”繼續作戰,后接到命令,組織要他轉戰魯西北。
也是在轉戰魯西北期間,李聚奎聽說消息,原來段海洲回到老家以后,受到一些當初不愿意接受八路軍改編的舊部鼓動,然后跑到了國民黨軍第十軍團石友三部去了。
據李聚奎回憶:
“在離開之際,段海洲可能覺得自己對不住八路軍的好意,不愿直接離開,于是給鄧小平、徐向前寫了封信請假,并派專人將信和帶回家的五匹馬、四把手槍一同送回師部。段海洲曾在石友三部隊任團長,后來因石友三反共被圍攻,他跟著石友三逃到淮陽。后來得知他到了武漢,成為了國民黨軍隊的師長和副軍長?!?br/>
不過也很幸運,段海洲的離去,并未給“青縱”造成打擊,段部出身的干部后來一直留在八路軍,有的為抗戰還付出了生命。
段海洲投奔石友三,也可以說是跟錯了人。
抗戰時期,石友三勾結日本人屠殺抗日軍民,1940年被我冀南、冀中部隊聯合討伐,轉而徹底投靠日軍,其部署高樹勛(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中第一個起義的將領)不愿意當漢奸,將石友三誘騙到河南濮陽柳下屯,活埋于黃河岸邊。
段海洲一下子失去了靠山,但是有不愿意回去面對他的那些八路軍老部下,所以他離開了河北到武漢,此后歷任國民黨軍師長、副軍長。
不過,段海洲為人頗有原則,他不投降日本人,也不中國人打中國人,加上他本身不屬于國民黨軍任何派系出身,所以混的很不如意。
到解放戰爭時期,段海洲脫離國民黨軍,來到重慶定居,并以開理發店度日。
建國后,段海洲應當是受到優待的,他雖然私自脫離八路軍到國民黨軍,但從起行為而言,不算是叛變,雙方只能說是理念不合,段海洲事后未跟隨石友三投降日偽,也未參與解放戰爭。
根據段海洲回憶文章《回憶我青年時代的一段往事》,講述了他當年接受八路軍改編,并在黨的領導下抗戰的往事。
此外,段海洲稱他在解放戰爭末期,還組織了一部分舊部在湖北監利縣起義。
建國后,段海洲在四川萬縣政協任常務委員。
在提到脫離八路軍轉投石友三這段經歷時,段海洲很明顯的感到了后悔: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我國的近代史,特別是是解放后三十年來的偉大實踐所總結出來的結論。我愛祖國,我也愛戴祖國的恩人共產黨,今后在我的有生之年,跟著共產黨走,走 社會主義道路,是沒有疑問的。以我來說,在舊社會過了半生, 形成的舊思想意識比較多,比較深,所以自我思想革命的任務,比較的說,更為艱巨?!?br/>
這篇文章后來被收錄到了《河北文史資料選輯》中。
1984年5月,李聚奎在撰寫當年改編段海洲部的回憶文章時,意外從河北文史資料中發現了這篇文章,想起當年往事,還忍不住有些感慨,特別是后來他還打聽到,段海洲不僅還在世,就定居在四川萬縣。
李聚奎特意寫信給段海洲,此后段海洲又復信,雙方這才又恢復了聯系。
1990年,段海洲病逝,享年81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