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對著許多困難,大家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最終都會追究到運行機制:是計劃經濟好,還是市場經濟好?
五年前吳小平提出民營經濟離場論,認為中國的私有經濟已經完成了對公有經濟的補位,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這個結論的理論表述,其實就是回到單一的計劃經濟,因為沒有私人經營主體,市場隨機的價格體系是多余的。前年溫鐵軍提出了回到單一計劃經濟的四個理由,但沒有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響應。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爭論的問題,中國在達沃斯國際論壇上已經明確表態:中國不可能搞計劃經濟。一億七千萬非公經濟,其中個體工商戶占了一億二千萬,這是地地道道的百姓經濟,它們占了市場主體的95%以上,支持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85%以上的城鎮就業,怎么面對?
于是,又有了第三種思考:中庸一下,建立一種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合體。
但凡清楚什么是計劃經濟,什么是市場經濟的人,不會有這種思路;因為不可能,計劃經濟下辦公室精英是主宰者,這是命令模式;市場經濟下辦公室精英是守夜人,這是服務模式。命令模式是主人對仆人;服務模式是仆人對主人;又要做主宰者,還要表現出守夜人的奉獻精神,結果多半是兩種機制互害,成了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治理困境,市場與宏觀文件同時失靈了。
可以說,溫鐵軍那種企業大而全的小社會計劃經濟模式,根本上是反經濟的,別人在分工整合,你卻在藩鎮割據,這樣的歷史不太可能重演了;既然回不去,就不能走三步退兩步。
中國的命運是競爭,競爭就要建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
要想在世界叢林中一騎絕塵,首先應該做的一件事,是停止非城市化的干預和意識形態對市場理性人的審判,堅定不移地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道路:讓市場主導資源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