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構建以各學科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干的自主知識體系,加快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步伐,覆蓋哲學社會科學所有一級學科。這一要求不僅是實現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路徑。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仍存在知識分散化、碎片化的突出問題,尚未建構起系統化、自主化的知識體系。因此,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課程知識圖譜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對于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水平、增強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意義。
構建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面臨挑戰
截至2021年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已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8個學科門類和28個一級學科。在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方面,我國已取得顯著進展,學科體系逐步完善,研究水平穩步提升,尤其在哲學、政治學、法學等領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和學術平臺,其學術影響力不斷增強。這一系列成果為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在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過程中,依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挑戰。一是學科壁壘仍然突出,不同學科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融合,導致知識體系割裂,跨學科整合的難度較大。二是知識碎片化問題較為嚴重,教學和研究中存在大量零散的知識點,缺乏系統性整合,影響知識的連貫性和應用價值。三是教學與研究脫節問題較為突出,教學內容與前沿學術研究之間缺乏有效銜接,難以實現學術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應用,導致教學與研究之間的互動和協同發展不足。面對上述挑戰,課程知識圖譜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工具,可以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課程知識圖譜的緣起與內涵
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是一種用于表示和組織知識的技術,通過節點和邊的形式將現實世界中的實體、概念和關系進行結構化表示,以支持計算機的推理和問題求解。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語義網絡。直到2012年,谷歌正式提出“知識圖譜”這一概念,標志著知識圖譜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突破。課程知識圖譜是知識圖譜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自然延伸,核心結構包括實體、關系和本體,能夠幫助教師系統地組織和呈現課程內容。在課程知識圖譜中,實體代表課程中的各類知識點、教學資源、學習任務等。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體,涉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夢”等知識點。關系則表現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依賴,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之間存在“支撐”關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在的聯系。本體定義了知識結構及層次,為課程設計提供框架。在思政課程中,本體可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基礎層次,再引導學生學習具體的政治理論。這不僅有助于系統完善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還可優化高校思政課課程方案,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通過課程知識圖譜,促進不同學段的思政課程整合,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的深度融合。
課程知識圖譜助力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路徑
課程知識圖譜作為一種先進的知識管理工具,能夠有效梳理和整合各學科的知識點和概念,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有力支持。以下是其在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學術體系中的具體應用路徑。
學科體系:構建系統化的學科脈絡。課程知識圖譜通過梳理各學科的知識點,明確學科的邏輯起點和核心概念。利用課程知識圖譜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時,課程知識圖譜可以作為工具,幫助研究者整合“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哲學”“法學”等不同學科知識。同時,課程知識圖譜能夠整合不同學科的數據資源,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推動學科集群效應。例如,在思政課程中,通過課程知識圖譜可以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多學科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科設置更有針對性,更加緊密聯系社會發展。
教學體系:優化教學設計與定制個性化學習。教師可以借助課程知識圖譜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結構,設計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方案,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和重點,從而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思政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程知識圖譜明確不同歷史階段之間的關系,優化教學內容。同時,課程知識圖譜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水平,為每個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練習,動態調整學習內容,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教材體系:知識框架構建與自主教材建設。課程知識圖譜為教材編寫提供清晰的知識框架,教材編寫者可以更好地組織知識點,確保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例如,在編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材時,知識圖譜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教材的邏輯結構和內容順序。在教材建設中,可以利用課程知識圖譜涵蓋“原理與方法—運用與綜合—課程思政與經典案例—科研成果與創新實踐”等多層級遞進式內容體系,為踐行廣度和深度并重的教學模式提供支撐。
學術體系:促進教學與研究的深度融合。課程知識圖譜通過系統整合學科知識和研究動態,幫助教師及時將最新學術成果引入課堂,縮短教學內容與學術研究之間的滯后期。教師可依據學術研究調整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的前沿性與實用性。同時,課程知識圖譜促進學術研究與學生學習的互動,幫助學生在學術探索中獲取最新研究成果,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跨學科的知識整合,課程知識圖譜還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激發新的研究方向和創新成果,從而實現教學與研究的協同發展,提升學術體系的活力與創新力。
作者系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玲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