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懷
在緬懷中傳承 在傳承中前行
李騰鵬
小時候,每逢清明節,父親都要帶著我們全族人去給先輩們上墳。每到一座墳,父親都要給我們介紹墳主人的情況。
父親首先帶我們沿房后山路向上爬去,山路崎嶇難行,窄窄的羊腸小道,路兩旁雜草叢生,荊棘遍布。我們沿著小道艱難前行。爬到半山,見一座荒草掩沒的墳塋,無墓碑。父親叫哥哥們用鐮刀割去墳上和周圍的荒草,擺上祭品,對我們說這就是李家一世祖的墳塋了。
父親說,我們的祖籍在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遷到這里的。遷來的始祖叫李ji,我們后代就把他尊為這里李家的一世祖。一世祖去世后,由于當時李家還未有祖墳園,就把他葬在后面的山上。
給一世祖上完墳后,順山下行至李家祖墳園。墳園依山而建,茂林修竹掩映,墳塋鱗次櫛比。這里葬著的是李家歷代先祖。
墳園前面,一通三米多高的大碑,父親告訴我們,這就是李家的圣旨碑。他說,此碑是為李家六世祖李zhongqi的父母立的。立碑時間是乾隆十五年,當時李zhongqi任重慶府璧山縣訓導。在任期間,勤于王事,為民馳驅,多有建樹,于是乾隆皇帝頒旨,蔭封其父母。碑上有圣旨全文,有橫寫“龍章寵賜”幾個大字,豎寫一大“敕”字及“圣旨”二字。
此碑原在官路邊上,那時,官員路過碑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都要拜謁此碑。先人們為給過往官員減少麻煩,就把此碑遷至山腳祖墳園中。
父親說,李家世代都注重子女的教育,即使再困難,子女讀書是第一要務。就像你們爺爺,哪怕只是個私塾先生,收入微薄,供養那么一大家人,自己節衣縮食,也要送我們幾姊妹讀書。他常說,人只有讀點書,有知識,才能活得明白。有這樣的氛圍,所以我們整個家族中,目不識丁者少之又少。
墳園中安葬的是李家歷代先祖,有姓有名。
逐一上完墳后,父親說,除安葬在這里的老輩外,還有些是尸骨不見家鄉,但也是值得整個家族懷念的人,比如1935年參加紅軍的你們的幾個叔叔。聽與他們一道參加紅軍現在還健在的表叔說,他們都犧牲在過草地時。雖然墳園中沒有他們的墳墓,但我們整個家族的人,還是應該要時刻懷念他們的。
幾十年過去了,兒時清明節隨父輩上墳、掃墓的情況還歷歷在目。
后來漸漸長大,由于歷史的原因,幾十年未給老祖宗們上過墳,就連清明節也淡忘了。近十多年,逐漸恢復了清明上墳的習俗。
現在,父輩早已沒人了,每年清明節回家,子孫輩早就準備好了祭祀祖宗的祭品。他們已秉承了清明祭祖的傳統。緬懷先人,尋根溯本,清明習俗將會永遠流傳。
上墳祭祖,緬懷先人,根本的目的是傳承他們的家國情懷,激勵我們承繼他們的優秀品質,代代相傳。在緬懷中傳承,在傳承中前行,生生不息。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李騰鵬(四川蘆山人,退休教師)
供稿:蘆山縣地方志編纂中心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