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176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擺攤大鍋鹵菜,月入10萬?
“2025年選擇擺攤,賣超大里脊肉夾餅,一年就能存夠80萬元!”
“孩子該交學費了,看我擺攤一天把一個月1000多元的學費掙出來。”
“擺攤日常,兩小時賣兩三百斤鹵菜,月入10萬元!
社交媒體上,關于擺攤暴富的傳聞層出不窮,日前,最受矚目的無疑是大鍋鹵菜。有關#大鍋鹵菜# 的話題頻繁登上微博熱搜,而在抖音上,相關話題的總播放量已高達45億次。
在這股浪潮中,最據話題度的應屬安徽的胡師傅,他自稱是胡師傅大鍋鹵菜的創始人,從去年開始擺攤,僅用兩個月時間就生意爆火。他在抖音頻繁更新擺攤日常,視頻點贊量動輒破萬。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胡師傅抖音粉絲數量超過74萬。每天下午,胡師傅出攤2小時,直播觀看人數一度超過10萬人,與許多依靠才藝、顏值的網紅不同,他只靠一大鍋鹵菜,便在網絡上站穩了腳跟。
大鍋鹵菜食材樣式很多,有葷有素,肉菜有豬蹄、豬頭肉、紅腸、牛肉,鴨腸、鴨頭、鴨胗等,素菜有藕片、海帶、腐竹、豆角、香菇、萵筍、豆干等。其中蔬菜的價格為3元/個,肉食按斤稱重價格10-50元不等。
很多顧客慕名而來,跨越幾百甚至幾千公里來打卡品嘗,排隊時間兩個小時起,甚至還有本地人做起了胡師傅的黃牛,由于生意太火爆,胡師傅要求每人限購50元。
這種大鍋鹵菜真的有這么好吃嗎?一位名為“我不想吃飯”的美食博主親自到安徽排了3個小時隊,在嘗了一口后表示味道一言難盡:“‘鹵味沒有浸入食材內部’、‘食材都放到一個鍋里煮出來的味道都一樣’、‘豬頭肉滲血水’”等,還吐槽為“調料刺客”。
隨著胡師傅的爆紅,一些細心的網友開始發現其中的“疑點”。有路人實拍視頻顯示,攤位周邊總是圍著一群“工作人員”,忙著調整機位、補妝和維持秩序。更有細心者認出,某些“顧客”在不同城市的視頻中頻繁出現,舉止專業,疑似職業群演。
第一批大鍋鹵菜學徒們已陸續倒閉
盡管質疑聲不斷,胡師傅的大鍋鹵菜依然熱度不減,甚至吸引了大量創業者跟風入局。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表面上是賣鹵菜,實際上是在打造個人IP,最終目的是售賣培訓課程。
據悉,胡師傅開啟了全國收徒模式,以3980元高價售賣配方并承諾三天速成,若距離比較遠還可線上教授,這一舉動吸引了大量的創業者。
當越來越多人被擺攤視頻吸引,交錢拜師、購買設備、辭職創業,現實卻狠狠潑了一盆冷水。
據《法治日報》報道,今年3月初,河北衡水的一對夫婦被專程前往安徽學習技術,繳了2980元的學費。培訓結束后,他們又購置三輪車、大鍋、食材等設備,信心滿滿地回到老家開攤。
結果擺了20多天,生意一直沒有起色,大多數時候一天只賣出去五六十元,最好的一天也就賣出去了300多元,收回成本都遙遙無期。
“一大鍋鹵菜,師傅說他一個半小時就能賣完,我幾天都賣不完。當初交學費的時候看到師傅那有很多人排隊,到自己出攤就空無一人,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這對夫婦不停吐槽。
更雪上加霜的是,他們開始發現自己的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鍋鹵菜攤,從菜品、擺放方式到營銷話術都幾乎一模一樣,顯然大家都是“一個師傅帶出來的”。
同樣的,這些攤主的生意也都慘淡,市場已被同質化競爭淹沒。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徒交學費擺攤卻以失敗告終,終于有倒閉的學員站出來揭露整個擺攤暴富模式其實是一場營銷騙局,并非真實的市場機會。
他們通過建群號召“演員”排隊購買,賣貨后截圖發群里退錢,之后安排人發短視頻,花錢投流,線上流量起來后,就開始收割學員,賣配方來變現。當學徒賺不到錢質疑時,就推卸責任,會說沒有做好線上引流工作,以致于線下沒人買,總之堅決不退費。
當前,在短視頻平臺上,聲稱胡師傅的賬號就有20多個,內容相似,拍攝手法、臺詞、甚至“排隊顧客”都大差不差。還有聲稱是胡師傅徒弟的“張師傅”“劉師傅”等,也開始拍視頻曬銷量,繼續誘導新學員加入。
擺攤界的“韭菜誘捕器”越來越多
那么,為什么大鍋鹵菜會火?
1.視覺沖擊力強。一口大鍋直接擺在攤位上,肉類與素菜被大鍋裝滿,這種視覺上的沖擊感,比傳統鹵味店里裝在玻璃柜里的小份鹵味更吸引人。
2.短視頻放大效應。攤位前排著長隊,攤主熟練地撈起一塊塊鹵肉,刷刷切片,手機鏡頭一拍,配上熱鬧的音樂,這樣的作品在短視頻平臺上極具吸引力,很容易讓人產生“這生意真火”的錯覺。
3.“風口效應”加持。近幾年,許多地攤食品都曾短暫爆火,舒芙蕾、提拉米蘇、地攤牛排、手工漢堡等都曾在短視頻平臺刷屏,經營模式卻很難經得起考量。同樣的套路,如今復制到了大鍋鹵菜上。
類似的地攤創業騙局早已屢見不鮮,比如提拉米蘇,有人直播賣提拉米蘇,后面排著長隊,看起來一天能賣出幾百塊蛋糕,輕松日入上千。 然而,真正的利潤來源并不是蛋糕,而是后續的培訓課程和設備銷售。
一塊提拉米蘇的制作成本非常高,大概在18元左右,還不算人工和水電。 其主要材料奶油、雞蛋、馬斯卡彭,無法隔夜保存,意味著當天賣不出去全部報廢。
同樣的還有19.9元地攤牛排,“周六生意爆表、四小時賣出200多份”、“三小時收入2500+”……這些短視頻的標題帶來的視覺沖擊巨大,讓人覺得個一本萬利的生意,實際卻面臨“科技與狠活”的鄙夷。
短視頻餐飲的成功模式,往往是這樣的:
第一步:制造“火爆”假象:拍視頻、安排排隊顧客,制造“生意爆滿”的錯覺。
第二步:割韭菜:讓更多人以為這個項目“低成本、高回報”,收取培訓費、加盟費。
第三步:流量轉移,換個項目再來一次:當市場開始質疑,或者項目熱度下降,團隊便迅速轉移,尋找下一個“網紅餐飲”風口,重復同樣的套路。
然而對于想創業的餐飲人來說,真正要考慮的是市場需求、成本控制、競爭環境,而不是被社交平臺上的流量泡沫迷惑。
小結
有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新開門店高度依賴短視頻引流,然而它們的平均存活周期卻只有8個月。這意味著,多數短視頻爆款餐飲品牌,曇花一現的可能性遠大于長期生存的機會。
某MCN機構負責人坦言:“我們要求合作商家每日必須產出3條‘高沖突性’視頻,劇情比味道更重要。 ”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催生怪象:安徽某學員為拍“顧客爭搶”視頻,故意少備貨品導致真實消費者空手而歸,最終引發肢體沖突。
當2980元的培訓課教授的核心內容是“如何拍攝引流視頻”,這究竟是在傳播技藝,還是批量生產“戲精攤主”? 正如網友的辛辣評論:“昨天你雇人排隊買鹵菜,今天學員排隊交學費,明天該輪到誰排隊了? ”
短視頻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巨大關注,但“流量至上”不能取代了“產品至上”。餐飲業的護城河,從來不在鏡頭前,而在灶臺上。
對餐飲人來說,創業之前可以先做好規劃,包括選擇產品(盡量避免網紅產品)、選址(人流量大的地方遠比短視頻流量加持更實際),還需要計算好利潤成本,了解真實的消費需求。
真正的商機永遠藏在腳踏實地的經營中,當創業者將精力聚焦于產品打磨、用戶體驗和模式創新時,那些精心設計的騙局自然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