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弗吉尼亞·伍爾芙以“一間自己的房間”為女性創作爭取精神和物理的雙重空間;一百年之后,女性創作者們相聚在一起,進行一場關于女性話題的“姐妹會客廳”。
近日,在“請聽她說”2025年收官沙龍:“從獨白到眾聲:女性創作的覺醒與重構”的活動現場,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女性創作者——陳慧、趙珊與蠟筆油一Rabbyui一起同臺,從文學、學術以及網絡文化等多維度視角分享與探討了有關女性創作的覺醒與重構的話題。
“從獨白到眾聲:女性創作的覺醒與重構”活動現場
她在菜市場寫作
在浙江寧波余姚市梁弄鎮的菜市場里,48歲的陳慧是清晨最早支起攤位的人之一。她的推車滿載日用百貨,車輪碾過青石板路的聲響,與市集的喧囂融為一體。然而,當暮色降臨,這位被街坊稱為“三姐”的攤主,轉身執筆寫下人間百態,以文字構筑起另一個世界。兩種看似割裂的人生軌跡,在她身上交織成獨特的精神圖景。
“生活不需要提煉,它長在你身上。”陳慧如此解釋創作契機。菜市場的討價還價、主婦們的閑談碎語、異鄉謀生的困頓與溫情,化作她筆下鮮活的敘事。下午收攤后,她常在斑駁的記賬本上記錄見聞,這些帶著油鹽氣息的文字逐漸累積成書。
從推車攤主到文字記錄者,陳慧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凝視。她曾推著特制貨架,跟隨豐年農貿隊伍從浙江慈溪跋涉至遼寧西部,也在文學采風時帶著市集的煙火印記。在她看來,流動攤位與文學創作本質相通:“都是把零散的生活碎片,整理成能被他人感知的存在。”如今,她的推車依然每日穿行于街巷,而文字中的世界,正為更多人所看見,“市井不是背景板,它就是故事的土壤。”
陳慧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將小人物的卑微與高貴、無奈與堅韌展露無遺。評論家稱她的文字像“生菜般爽脆活泛”,帶著未經雕琢的生澀,卻因真實而直擊人心。
2024年6月,陳慧出版了第四本書《去有花的地方》,該書記錄了她跟隨一對蜂農夫妻外出游歷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書中,陳慧寫:“既然一樣的遠方只存在于時空之外,窮盡一生也無法抵達,還不收回目光,一頭扎進這實實在在的、滋味綿長的集市里。”
趙珊:學術理性的溫度就是為歷史上的女性正名
《法庭上的婦女:晚清民國的婚姻與一夫一妻制》的譯者趙珊展現出學術研究的另一種可能。
陳慧的市井文學以感性筆觸捕捉當下女性的生存狀態,趙珊的譯作則從歷史縱深解構性別不平等的結構性根源。面對“理性與感性如何共融”的提問,她以史學者的清醒回應:“真正的女性關懷,既需要市井煙火里的生命痛感,也需要學術研究提供的制度性反思。”
“史學的本質是求真。”趙珊如此定義自己的翻譯準則。面對本書作者、美國學者陳美鳳聚焦“妾”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她選擇以克制的姿態還原原著的學術脈絡。書中探討的納妾制度演變、妾的法律權益演變等歷史細節,皆被置于嚴謹的考據框架之下。從元代“男子年四十無子可納妾”的禮法桎梏,到民國時期妾室借助新法爭取權益的個案,她在譯著中反復推敲術語的精確性,將那些被簡化為“狐貍精”或“受難者”的刻板形象,還原為具體時代困境中的真實生命。
趙珊坦言,當檔案中那些卑微卻頑強的女性躍然紙上時,學術理性與人文關懷仍會產生微妙共振。書中引用的基層司法案例,記錄著妾室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法律縫隙抗爭,這些被歷史宏敘事遮蔽的個體命運,經她的譯筆獲得了某種當代性。“她們不是工具,而是在制度夾縫中努力活出尊嚴的人。”這種認知,讓冰冷的法律條文有了人性的溫度。
《法庭上的婦女:晚清民國的婚姻與一夫一妻制》書封
在虛擬時代錨定日常生活
“寫作是和自己和解的方式,不是野心。”對談中,陳慧如此定義寫作的意義。2005年兒子出生后,擺攤、育兒、進貨填滿她的日常,唯一與文學的觸點,是進貨途中公交站旁報刊亭的《讀者》雜志。2010年孩子入園后,孤獨催生了QQ空間的數千篇日志,這些零散記錄菜場見聞、異鄉漂泊的文字,成為她對抗苦悶的“自救藥方”。沒有投稿野心,不設文學門檻,五年間她以攤主身份寫下百余萬字,直到余姚作協編輯循著網帖線索找到菜場,發現推車與稿紙共存的生活奇觀。
面對“為何不轉型全職寫作”的疑問,陳慧的答案是:“菜場讓我確認自己活在人間。”當算法塑造著大眾的認知繭房,陳慧將創作根系扎進現實土壤——指尖沾著的魚腥味、推車軸承的吱呀聲、暴雨前搶收攤位的慌亂,這些無法被虛擬化的感官細節,構成她對抗懸浮敘事的錨點。
同樣扎根于日常的還有在B站擁有43萬粉絲的女性博主yui,她正以獨特的方式重構數字時代的女性創作版圖。“博主是信息的二傳手,但傳球路線由算法決定。”yui如此定義自己的角色。她深耕日語女性文學推薦領域,通過拆解上野千鶴子、田中光等作家的文本,將晦澀的理論轉化為幾十分鐘的影像“輕散文”。
“自媒體應該是女性自救的口述史檔案館。”yui如此總結自己的創作使命。她觀察到大數據推送機制正將女性簡化為扁平符號,這種粗暴分類忽視了個體生命的復雜性。
yui提到在自己后臺每日收到的數百封私信中,既有大學生深夜傾訴“不想被罵戀愛腦”,也有年長女性為沉溺感情的姐妹求助。每位女性都是歷史與現實的復合體。
yui
“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和對男性的期待不需要分開,我們都是人。”陳慧直言,人首先要認清自己是誰,而非社會要我成為誰”。針對外界對女性“溫柔顧家”“母職優先”的規訓,陳慧拋出“南瓜與絲瓜” 理論——每個女性如同不同的植物,有人如南瓜般厚重扎根,有人如絲瓜般向上攀援,“花木蘭千百年才出一個,要求所有女孩活成統一模板是荒謬的。”
陳慧呼吁女性將評價標準從社會反饋轉向自我勘探,“活在自己的認知里,追問我能做什么和我還想創造什么,這種向內探索才是抵抗焦慮的解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