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灣戰云密布:美伊對峙升級背后的戰略博弈……
從疫情到軍事高壓的"雙線戰場"。
當前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之際,中東地區卻暗流涌動。
伊朗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巴蓋里將軍曾通過法爾斯通訊社發出嚴正警告:稱伊朗已進入"全天候戰備狀態",任何威脅國家安全的舉動都將觸發最激烈反擊。
這種罕見的公開表態,將美伊之間持續數月的對峙推向新高潮。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國內疫情已造成超過40萬人感染,軍隊系統確診病例突破5000例。
然而五角大樓反常地加強了波斯灣地區的軍事部署:
杜魯門號、艾森豪威爾號雙航母戰斗群完成戰略集結,駐阿聯酋F-35中隊與以色列空軍開展聯合攻防演練,4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在中東沙漠演練城市巷戰。這種"帶疫作戰"的異常態勢,印證了戰略專家金燦榮的判斷——通過軍事冒險轉移國內危機,正是西方政權慣用的“手段”。
現代戰爭形態下,或者在疫情下是什么樣的戰略布局?
從當前軍事部署分析,美軍可能采取"隱身突襲+體系防御"的復合打擊模式。
一個是隱身戰機協同作戰;部署在阿聯酋和以色列的F-35機群將實施無線電靜默攻擊,通過數據鏈共享戰場信息,對伊朗境內目標實施精準打擊。這種"一機開機,群機共享"的戰術,可有效規避伊朗防空系統的雷達探測。
另一個是建立航母戰斗群防御體系;兩大航母戰斗群并非主攻力量,其宙斯盾防御系統主要承擔反導任務,配合阿帕奇直升機編隊壓制伊朗快艇集群。這種攻防分離的部署,暴露出美軍"有限打擊"的戰略意圖。
以及美國疫情下的軍事調度。盡管美軍從伊拉克6個基地后撤,但福特號核動力航母已在大西洋待命。這種"進二退一"的兵力調整,既規避病毒聚集風險,又保持快速反應能力。
這說來說去不還是疫情下的戰爭“轉移”嗎?
難道美國不怕產生危機嗎?
回顧1929年大蕭條催生二戰、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中東戰亂的歷史規律,當前美國面臨的危機具有典型性特征:
? 股市4次熔斷蒸發15萬億美元市值;
? 失業人數突破2000萬大關;
? 頁巖油產業遭遇油價、疫情雙重打擊。
這種經濟困局與特朗普的"大選年焦慮"產生化學反應。正如伊朗革命衛隊將領薩拉米所言:"當霸權體系遭遇生存危機時,戰爭往往成為最后的救命稻草。"
那么,伊朗如何擺脫這樣的局面?
或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伊朗還有著更大的底牌。
沒錯,伊朗還有著——非對稱防御體系的構建。
面對美軍技術優勢,伊朗著力打造"區域拒止"防御體系。要知道他們國家可是擁有中東最大的彈道導彈庫,包括射程2000公里的"流星-3"系列。對此,他們還有的海峽封鎖能力,可以在在霍爾木茲海峽部署3000枚水雷和快艇集群。
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代理作戰網絡。例如:也門胡塞武裝等形成戰略牽制。這種"以地制空、以量制精"的防御思想,使得美軍難以復制伊拉克戰爭模式。正如德黑蘭大學戰略研究所報告指出:"任何軍事冒險都將引發區域戰爭,導致全球能源供應鏈斷裂。"
但是當前局勢引發多方的考量。
其中就有:俄羅斯向波斯灣增派偵察艦,保持戰略存在;中國啟動中東特使穿梭外交,呼吁各方克制;歐盟試圖挽救伊核協議,避免地緣格局崩盤;國際能源署警告,若霍爾木茲海峽遭封鎖,全球油價可能飆升至200美元/桶,引發新一輪經濟海嘯。
所以在這里一定要理性,但有用嗎?
站在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各方都需保持戰略清醒。對于美國而言,重復"戰爭轉嫁危機"的舊劇本可能適得其反——2003年伊拉克戰爭導致反恐戰爭泥潭的教訓猶在眼前。對伊朗來說,如何在維護主權與避免全面沖突間把握平衡,考驗著領導層的政治智慧。
當今世界已形成"你中有我"的共生體系,任何區域性沖突都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災難。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對話才是化解矛盾的唯一正道。"在人類共同面對病毒威脅的當下,攜手抗疫理應優先于軍事對抗,這既是政治家的責任,更是對文明底線的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