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如碧玉簪斜插嶺南大地,
古村便在這簪頭綴著的翡翠上
生長了百年。
荔山,其名甚美,
使人想見荔枝滿山紅遍之景。
石板巷道,轍跡縱橫;
磚雕石雕,栩栩如生;
濃蔭匝地,溪水環流……
行走荔山,仿佛進入了一座
沒有圍墻的古村博物館。
△手繪/鐘凡
民國《香山鄉土志》曾載:
“荔枝山(村),
在(香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
舊名羅沖村。
明黃錀之祖母崔命童仆沿山遍種荔枝,
合抱凌霄,故名。”
當年黃氏族人外出歸來,
遠遠望見滿山高大的荔枝樹,
便知道快到家了。
后從清朝開始,
出現了“荔山”這一簡稱,
一直延用至今。
古村之名,
不在其老,而在其魂——
將耕讀傳家與胸懷天下
熔鑄一體的氣度。
日光漫過石陣,
石碑的凹痕間流淌著黃氏族人的功名。
荔山曾孕育出
珠海地區首位進士黃錀
和首位武舉人黃允芳,
還有珠海地區史上第一位巡撫黃槐森。
作為首位進士,
黃錀踏上仕途后,
足跡遍及江蘇、江西、廣西等地,
歷任南京大理寺左評事、
江西按察使司分巡南昌道、
廣西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官)等職。
黃槐森出身書香門第,
通讀經史,精研諸子百家學說,
才思敏捷,文才出眾。
1894年,黃槐森任廣西布政使,
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之際,
賞賜給他鎏金“福”“壽”兩塊牌匾,
牌匾上款:“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十日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
欽獻崇熙皇太后六旬萬壽”,
下款:“賜 廣西布政使臣黃槐森”,
彰顯了對他的恩寵與尊崇,
現分別懸掛于
黃氏大宗祠和黃氏明賢祠內。
“壽”字牌匾原件現存于斗門區博物館,
“福”字牌匾及“福”字周邊還是原裝,
但“福”字因為鍍著金箔,
早已不見,
現在看到的“福”字
是村民請專家進行修復后,
再掛于殿中。
與黃槐森同一時期,
還有一位黃氏明賢黃增慶,
他是中國科舉史上首位百歲舉人。
曾歷康熙、雍正、乾隆、
嘉慶、道光、咸豐六朝,
屢試不中,
道光三十年,黃增慶終于考中秀才,
咸豐元年,百歲的黃增慶中了舉人。
相傳那年,
101歲的黃增慶
千里迢迢赴京參加會試,
考官勸慰再三,他苦笑著道:
“百歲蹉跎,內心慚愧耳。”
皇帝知道了這件事后,
欽賜國子監司業。
黃增慶于103歲逝世,
咸豐帝為其敕建“百歲京堂”石牌坊。
牌坊正面對聯為
“崖海行千波,光涵荔嶺;
熙朝隆百代,秋晉槐堂”,
背面對聯為
“大德享大年,恩承玉陛;
壽身兼壽世,藝講瓊林”,
牌坊額正中賜字
“恩承北闕”“四代同堂”。
此村人物,
如溪畔蘆葦,代代更生。
根須相連,枝葉各異,
共沐嶺南風雨。
時至今日,荔山村民
依舊秉持著崇文尚武的優良傳統。
背著書箱闖蕩的后生,
鞋底沾著的不僅是黃土,
還有祠堂梁柱間沉淀的文氣。
村中,黃氏大宗祠、
黃氏名賢祠、月軒黃公祠構成的
宗祠群落格外引人注目。
建筑布局均為三間三進、中軸對稱、
磚青瓦綠、梁柱嚴合,
裝飾有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等。
黃氏大宗祠祠堂大殿里的
龍鳳楠木雕刻手工細致精美,
每一道石門頂端的石浮雕栩栩如生。
平日里常見的綠釉瓦當滴水都是圓形,
但黃氏大宗祠內的則專門設計為方形,
彰顯了家族顯赫。
月軒黃公祠門前的
一對直頭石獅也尤為珍貴。
按照清朝禮制,
設立直頭石獅子有嚴格的規定,
非二品以上官員的家祠不能設立,
二品以下的官員經過直頭石獅子時
要下馬下轎,以示尊重。
村子的后山上,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黃桐樹郁郁蔥蔥,
它的根系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
那些關于荔枝、考學、離別的故事,
就這樣在樹下一代代傳了下來,
一起融進了荔山兒女的骨骼與血脈之中。
四月的風掠過檐角,
將新葉的芬芳灑滿荔山村的青石巷陌,
古村的春天,
是硯臺里化開的淡墨,
是窗欞間游走的光影,
與山嵐田野纏綿成畫,
不妨挑個晴日且來走走,
莫負這好時節。
文/珠海發布 張映竹
圖/珠海發布 陳佳哲
手繪/珠海發布 鐘凡
視頻/李睿 陳漫煒 王裕彤 李蓉
編輯/黃青芳
責任編輯/藍輝龍
三審/種筱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