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禁令再次延長75天,特朗普的“最后通碟”再次延期……
2025年4月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將TikTok“不賣就禁”法案的執行期限再延長75天至6月20日。這一決定是對1月20日首次寬限期的延續,也是對2024年4月拜登政府簽署的《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序侵害法》的實質性調整。
讓我們將時間線回溯到2024年4月:當時的美國時任總統拜登簽署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在270天內剝離TikTok美國業務,否則2025年1月19日起禁用。
就在該法案即將到期的前兩天,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法案不違憲,允許執行。結果三天以后的1月20日,特朗普上任首日隨即簽署行政令,給予75天寬限期,暫停執法。
然后就是今年4月4日,寬限期到期前,特朗普宣布再延長75天。
非常戲劇性,荒誕又有趣,就像美國兩黨每次圍繞“白宮關門”的問題都要吵吵半天,結果每次雙方都能達成協議,白宮得以“繼續營業”。
這一過程凸顯美國政治周期對商業決策的深度干預。但更表明美國的政治底層邏輯依然是商業邏輯。
特朗普的兩次延期既反映其“交易藝術”的執政風格,也暴露出美國兩黨在科技議題上的共識——妄圖通過立法手段遏制熊貓的數字技術影響力。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在3月26日曾公開表示,若TikTok同意被出售,美國可能降低對熊貓的關稅。這種“關稅換科技”的交易邏輯,本質上是將TikTok作為談判杠桿,試圖在兩國經貿博弈中占據主動。據《金融時報》報道,黑石集團等美國資本正推動TikTok美國業務分拆,計劃將字節跳動持股稀釋至20%以下。
盡管美國政府反復強調“國家安全”,但TikTok的“德克薩斯計劃”已實現美國用戶數據本地化存儲,并由甲骨文監管。然而,美國國會仍以“算法控制權”為由堅持剝離要求,暴露其真實意圖是爭奪數字規則主導權。特朗普團隊甚至提出由甲骨文“監督”TikTok算法更新,實質是對熊貓技術主權的侵蝕。
1.7億美國月活用戶(占總人口53%)的龐大基數,使TikTok成為重要的輿論場。特朗普在Truth Social發文稱“已取得重大進展”,既是安撫國內科技企業(如甲骨文、微軟),也是向選民展示“保護美國利益”的姿態。
為了爭取“自救”,TikTok已投入20億美元實施“德克薩斯計劃”,將美國用戶數據存儲于甲骨文服務器,并接受第三方審計。2025年1月恢復服務后,其廣告收入雖受短期沖擊,但電商業務仍保持增長,第一季度GMV同比提升18%。
另外,TikTok以“侵犯言論自由”為由提起訴訟,援引《伯曼修正案》質疑立法程序合法性。針對應用商店下架,TikTok還起訴蘋果、谷歌違反反壟斷法,要求恢復上架。
最后,Tiktok還試圖通過WTO的國際貿易仲裁,指控美國違反非歧視原則。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在這場博弈里,TikTok的生存與否其實已經和它自身無關,但與熊貓的立場息息相關。
熊貓多次明確表示,反對任何“強盜邏輯”的科技霸凌,強調企業自主經營權和數據主權不容侵犯。另外還通過《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將TikTok的算法技術納入管制,為談判劃定紅線。
這是一場當下數字冷戰的典型案例,其中帶來的全球影響與歷史鏡鑒自然不容小覷。
TikTok事件標志著美國將科技競爭上升到“數字主權”層面。類似邏輯已在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印度“數字邊境”政策中顯現,可能引發全球互聯網“巴爾干化”。
美國《云法案》與“非售即禁”法案形成組合拳,迫使跨國企業在數據本地化、股權結構等方面妥協。這種“法律長臂管轄”正在改寫全球商業規則,迫使中國企業加速構建合規體系。
不過TikTok作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文化平臺,其命運折射出數字時代的文化話語權爭奪。美國對TikTok的打壓,本質是對其它國家軟實力崛起的焦慮。
結論:
75天寬限期遠遠談不上TikTok的“生死倒計時”,但確實處于全球科技博弈的關鍵窗口期。這場較量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存亡,更將決定全球數字經濟的規則走向。未來,技術合規、法律智慧與地緣政治的平衡,將成為TikTok乃至所有跨國科技企業的生存必修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