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洼學說之父”陳國達,1912年1月22日、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幼年起,就跟著做陰陽先生的父親在野外跑,對大自然有濃厚的興趣。
在當時,世界流行的大地構造理論是“地槽—地臺”學說。按照這個學說,地殼演化的強烈活動階段稱“地槽階段”,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稱“地臺階段”。該學說認為,地殼演化過程就是由地槽階段開始、到地臺階段終止。
陳國達從中山大學地質系畢業后,進入到北平研究院。1936年,陳國達告別研究生生活,到兩廣地質調查所工作。那一年,廣東靈山(今屬廣西)發生強烈地震。他從調查來的數百份材料中,得出一個驚人數字:東漢以來,靈山周圍幾百公里地帶,千余年間發生過150多起地震。
如果按照“地槽—地臺”學說的觀點,中國東部從大興安嶺到海南島,已進入穩定的地臺階段,與眼前的地震帶密布、褶皺成列、斷層廣見的事實不符。“地槽—地臺”學說的權威性在他心中動搖了。
1952年,陳國達從中山大學調任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主任。此間,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學習了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并開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整理多年積累的資料。
陳國達
陳國達
哲學的學習,讓腦海里出現了思想的閃光。他開始有了新的看法:中國東部廣大區域的大地構造單元,既不是地槽區,也不是地臺區,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種構造單元呢?
1959年,他發表論文《地殼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地洼區》和《地殼動“定”轉化遞進說——論地殼發展的一般規律》,正式使用了“地洼區”的概念。
陳國達的地洼學說和六十年代后期出現的板塊學說,分別是對“地槽—地臺”學說從空間(運動方向)和時間(發展階段)上的突破。在實際應用方面,地洼學說提出了大地構造成礦的新類型——地洼型。
在此基礎上,他創建了殼體大地構造學,發展成為地洼(活化)構造理論體系,在國內外廣泛運用于找礦,取得顯著成績。
- 福建三明地區有個被宣布“無進一步勘探必要”的二疊紀煤田,運用地洼學說查明是個蘊藏量豐富的煤炭基地;
河北任丘油田在古潛山打了幾口井未出油流,按地洼學說把鉆井加深到震旦界,找到高產油田;
在廣西貴縣,地洼學說打破了長期以來認為“中國無大型三水鋁礦”的論斷等等。
在陳國達的地洼學說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丹霞地貌。1934年,22歲的陳國達自中山大學地質系畢業。其畢業論文《廣東之紅色巖系》就初步論述了丹霞地貌的概念。
1940發表的《江西崇仁—宜黃間地質礦產》一文中,進一步確立了“丹霞地貌”的概念。丹霞地貌即是:“由鐵、鈣、粉砂質、泥質等膠結的不均勻厚層、巨厚層、層理平緩、節理裂隙發育的紫紅色陸相砂礫巖,在內、外力地質作用下,發生流水侵蝕、化學溶蝕、風化剝落、重力崩塌等所形成的方山狀、塔狀、柱狀、峰柱狀、洞穴、穿洞等形態的地貌景觀”。
陳國達題詞“邵陽市新寧縣崀山”:天下第一巷
布爾津五彩灘
陳國達預見到“丹霞地貌”的旅游價值,提出要開發利用“丹霞地貌”資源,對“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前,福建泰寧、武夷山,甘肅張掖,湖南崀山,云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四川江油的竇圌山、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慶綦江的老瀛山,新疆布爾津五彩灘,都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前往欣賞。
- 關于丹霞地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指天上的彩霞。現在介紹丹霞地貌的正式文獻開篇格式都是:“名稱:丹霞地貌。首次發現:1928年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地貌。分布:中國,美國西部,中歐,澳大利亞。”
1928年,首次發現“丹霞地貌”的人是馮景蘭(馮友蘭的弟弟)。他在1927-1928年的粵北地質考察中,發現“丹霞地貌”這種獨特的地貌,并記錄在1928年發表的論著《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中。
陳國達先生自稱為“大地之子”,曾幾何時、他和李四光在我國地質界并稱為“南陳北李”。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大年在《榜樣的力量》一文中回憶:“那個時候(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地質學界沒有人不知道北有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南有陳國達的《地臺活化說及找礦意義》”
2004年4月8日,陳國達因冠心病突發、搶救無效去世。此去經年,如去愿陳先生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