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全球貿易格局劇烈震蕩。2025年特朗普二次執政后,3月對華加征20%關稅(總稅率升至33%),4月2日,宣布疊加34%“對等關稅”(累計稅率達54%),并威脅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MFN),若實施,中國商品關稅將額外增加38.1%-54.2%。
4月4日,中國對美啟動了關稅反制行動。宣布自4月10日起,所有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被統一加征34%關稅,波及面廣泛、力度空前。
此次舉措不僅是一場針鋒相對的貿易回應,也是中國加速“去美國化”區域合作行動。通過關稅、區域協作與規則重構的三重組合,中國正以更加系統的戰略思維應對中美博弈的深層變化。
全面精準的反制措施
本輪關稅政策的最大特征是全面性與精準性并舉。34%的統一稅率覆蓋除保稅與減免稅機制外的全部美國產品,遠高于上一輪局部(如農產品、能源)加征的15%-20%。同時,政策設計中設有“緩沖期”機制。5月13日前到港的已啟運貨物可獲豁免,在施壓的同時釋放一定靈活性,為企業供應鏈調整預留時間。
除關稅本身,中國還同步推出一系列精準打擊措施。其中,最具戰略意義的是對中重稀土(釤、釓等7類)實施出口管制,直指美國軍工、新能源等核心產業的供應鏈命門。中國占全球稀土加工產能約七成,此舉顯然將對美國產業鏈穩定構成長期沖擊。
此外,法律和外交層面也同步發力。中國向WTO起訴美國單邊加稅行為,將16家美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同時將11家涉臺軍售公司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構成“規則+制裁”的雙重回應機制。
中國在WTO中的法律行動呈現常態化態勢,2024年以來發起8起對美訴訟,勝訴率超過70%。這不僅在國際上確立了“多邊主義捍衛者”的形象,也強化了對美國“單邊關稅邏輯”的制度反制。
中國供應鏈替代方案
1東盟與“一帶一路”
近年來,隨著美國商品進口成本飆升,使中國對外貿易迅速向其他市場轉移。
首先是東盟。就在中國公布對美全面征加關稅的同日,中國經濟網還發布了一則《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的文章。據介紹,中國與東盟目前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自2020年開始已連續5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6.99萬億元,增長9.0%,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9%。其中,對東盟出口4.17萬億元,增長13.4%;自東盟進口2.82萬億元,增長3.2%。按美元計價,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9823.4億美元,增長7.8%。其中,出口5865.2億美元,增長12.0%;進口3958.1億美元,增長2.0%。東盟成員中,與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依次為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2024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4%,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50.3%。其中,出口增長9.6%,進口增長2.7%。
2南美洲
ISI Market2025年發布報告稱:盡管地理位置相距遙遠,中國與南美間的貿易聯系卻愈發緊密,這主要是受到國際地緣政治變化的推動,而兩地經濟結構的巨大互補性也成為了重要的驅動因素。
南美洲擁有豐富的替代農產品。1-2月,在特朗普關稅政策下達之前,中國從美國進口913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的496萬噸激增84.1%。有分析師估計,步入3月后,農產品方面,美國大豆、玉米進口將明顯回落,巴西、俄羅斯成為新主力來源國,推動南北航線運力需求飆升。
其他從美國進口農產品,也可能在南美國家尋找到替代路徑。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農業市場研究主管Carlos Mera表示:“此次中美貿易戰,巴西將是最大受益者,是唯一能夠替代美國對華大豆供應的國家。但阿根廷和巴拉圭等國也可能從中受益。至于小麥,澳大利亞和阿根廷將成為贏家。”
此外,各大航運巨頭也紛紛布局亞洲-南美洲航線,以求布局新的運輸增長點。
4月9日,全球兩大航運巨頭馬士基與達飛輪船聯手將推出一條連接亞洲與南美東海岸的新航線ASAS2/SEAS3。新航線以11艘5000~8000TEU中型船舶為運力核心,通過優化港口布局與數字化協同,將中國至巴西桑托斯的航程壓縮至37天,為亞洲與南美之間的貿易注入新動能。
中遠海運早早開始布局。13年打通錢凱港,深化中秘合作,南美洲貿易迎來超大集裝箱時代。此外,3月28日,中遠海控旗下中遠海運集運(巴西)公司里約分公司在里約熱內盧市盛大開業,并舉行了揭牌儀式。作為深耕拉美市場的重要舉措,里約分公司的成立體現了中遠海控對巴西及南美新興市場的關注與重視。
3歐洲
歐洲地區同樣是重要的貿易流通地。中歐班列作為中國與歐洲及沿線國家之間的陸路物流大通道,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紐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保障中歐班列穩定暢通運行”,標志著這條橫跨亞歐的“鋼鐵駝隊”正式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來自國鐵集團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我國26省(區、市)2024年累計開行中歐班列高達19392列,其中去程10546列、回程8846列,由此2024年中歐班列累計發送貨物達到了207.72萬標箱。
在此次美國對中增加關稅期內,歐洲原本高端醫療設備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以更低的價格將突破重圍,成為替代首選。利用海陸多式聯運的優勢,中歐貿易或迎來新的增長點。
值得一提的是,4月3日,商務部新聞發布廳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介紹,中歐雙方同意盡快重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談判,為推動中歐企業開展投資和產業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
4“南南合作”
本幣結算體系加快成型,進一步削弱美元在區域貿易中的主導地位。例如,中俄在北極航線采用人民幣-盧布直接結算,中巴在鐵礦石貿易中試點人民幣計價。同時,上海港已啟動數字人民幣支付試點,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也陸續接入中國的CIPS跨境支付系統,推動區域支付更加高效、安全。
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
美國全球征加關稅,以及中國“一帶一路”引發的供應鏈“雙軌制”趨勢愈加明顯。美國試圖聯合歐盟、日韓打造“可信供應鏈”體系,但高昂的成本正迫使大量企業外流。與此同時,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整合南美、非洲資源與技術網絡,構建“區域化生產+多式聯運”的全球供應鏈體系。2024年,中國對非洲和拉美的投資,印證了這一轉型趨勢。
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年中非進出口貿易總額合計達2,952.67億美元,較之2023年(2,817.77億美元)增長了4.79%。其中,中國自非洲進口1,168.00億美元,占中非貿易總額的39.56%,較之2023年(1,093.08億美元)增長了6.85%;中國對非洲出口1,784.67億美元,占中非貿易總額的60.44%,較之2023年(1,724.69億美元)增長了3.48%。
此前,面對中美兩國不同的策略,東南亞國家原本采取“搖擺策略”,但美國對柬埔寨(49%)、越南(46%)等東盟國家加征高關稅,反而促使這些國家加速向中國主導的區域合作靠攏。
由此可見,近年來,中國被迫地“去美化”區域合作正在不斷增長。
中國的戰略主動性與未來定位
對美34%的關稅,已不僅是貿易反擊的戰術動作,更是中國重構全球貿易格局的戰略開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借助關稅壓力釋放、區域合作深化以及規則與標準主導的協同路徑,正在構建一個相對獨立、更加多極化的全球經貿網絡。
這一戰略轉向,不僅是對中美博弈的回應,更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擺脫單一霸權依賴的現實范本。從“被動應戰”到“主動重構”,中國的經貿戰略,正在深刻影響21世紀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治理的未來方向。
【投稿】【提供線索】【轉載】請后臺留言或電郵投稿,主題格式為【投稿】+文章標題,發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郵箱。
聯系主編:陳洋159985119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