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楊得志,在解放戰爭中擔任過華北軍區第2兵團司令員。建國后回憶戰爭進程時,楊得志感嘆道:毛主席很少給兵團級部隊發電報,但平津戰役期間主席很關注我們,前后不長的時間,竟發了90份涉及本兵團的電報!后來我仔細數了一下,里面有50多份,內容跟打一支國民黨部隊有關。
楊得志說的這支國民黨軍,自是來頭不小,不然偉人也不會這么掛心。毛主席的軍事天賦和經驗,都超出常人;但跟老蔣不同,主席非常信任下屬,不喜歡搞“微操”,通常他只確定戰略和大方向,輕易不越級指揮、干涉前線的具體作戰事務。
平津戰役期間,國民黨軍的最高指揮官是華北剿總司令、陸軍二級上將傅作義。其實在短短幾年前,傅作義還沒有這樣高的地位,但他在綏遠有扎實的地盤、有嫡系部隊,其中最強勁的武裝力量當屬國民黨第35軍。
隨著解放戰爭開打,山西的閻錫山部隊遭受我軍重擊,憑晉軍的能力已經無法完成自救。為了限制解放軍力量的擴張壯大、穩住華北局勢,老蔣不得不就近調動傅作義的力量。這樣一來,傅作義得以借機把自身勢力擴展到華北,逐漸成為擁兵近60萬的國軍“華北王”,并成功壓縮了晉察冀一帶的我軍根據地范圍,甚至打下了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
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自然對傅作義極為重視。在起家之初,傅作義沒有多少兵力,他的嫡系核心就是第35軍,傅作義本人在1931年,成為35軍的首任軍長。客觀而言,這支部隊曾是一支抗日鐵軍、對國家民族有過很大貢獻,但到了1946年后,卻成為國民黨軍打內戰的工具,如此轉變是很讓人惋惜的。
35軍實力強不強?聶帥及華北的一眾我軍部隊,深有體會。解放戰爭初期晉察冀根據地縮水,除了敵將傅作義善于指揮調度外,35軍極其強悍的戰斗力也是關鍵原因,能夠具體執行好傅作義的戰術。傅作義著重打造該軍,抗戰時甚至認真學習過八路軍的打法和風格,后來因其樸實善戰的作風,被人戲稱為“七路半”。
就連其他傅系部隊,高級軍官基本都是從35軍鍛煉出來的,再到新部隊升遷,組成隊伍的干部骨架。可以說35軍就是傅作義軍隊的“母軍”,是華北解放軍的頭號大敵。我方一直想找機會予以殲滅,但直到1948年平津戰役前,該軍還是駐守北平的國民黨王牌軍,也是傅作義敢跟我方妄談“華北聯合政府”的底氣所在。
可隨著48年遼沈戰役結束,華北戰場的平衡很快也要被打破了,傅作義優勢不再。為了應對東北野戰軍入關的嚴峻局面,傅作義憂心忡忡,加速征兵并鞏固城防。他也是做了兩手打算:軍事上能頂住就頂,實在打不過就通過秘密和談的方式,爭取保住自己的基本盤,至少未來要在新政府和軍隊里獲得相應地位。
我方是歡迎傅作義起義的,可他的誠意明顯不夠:什么是聯合政府?傅作義在摳字眼、故意混淆時間概念,如今解放軍已經取得軍事上風,傅作義還妄想談條件、搞自治,態度過于天真了。為了逼傅作義拿出和談誠意,軍委決定先打掉他引以為傲的35軍,抽掉傅作義的脊梁骨,再看看他還硬不硬。
北平是傅作義手里最重要的大城市,所以他將35軍放在那里壓陣,北平城防十分堅固,這個35軍不出城,我們很難打得上。那如何“擒賊先擒王”呢?為此我軍設置了巧妙的戰術,由華北軍區的楊成武兵團大舉出擊,加強對西線張家口的攻勢,這等于是抓準了傅作義“攻其必救”的命門。
張家口不能丟。因為京津等大城市守不住的話,傅作義必然要帶著自己的嫡系力量回老家綏遠,與我方展開長期對峙。就算最終還是守不住,只要暫時保住了軍隊,后面就有希望繼續撈政治籌碼,通過談判實現自保。而要確保這一點,得鞏固好西線逃生通道,必須向西派出援軍救張家口。援軍中的首選,自然是最具實力的35軍了。
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張家口被圍困后,在十一月的最后一天,軍長郭景云帶著35軍,奉傅作義之命出動了。雖然傅作義只派出兩個師、還留了一個師守北平,這條“大魚”也算是上鉤了。
我軍打張家口,其實是遲早的事情,但現在出擊,真正目的就是為了誘使35軍離開北平城,這樣一來,就可以憑借優勢兵力設置包圍圈,困住傅作義的這塊心頭肉。一旦35軍被圍,那傅作義既不舍得率華北國軍撤退,也無法在談判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了。軍委這一招,實在是妙。
不過再精妙的戰術設計,也要實施到位才算數。圍殲35軍初期,恰恰出了問題:為保證過程順利,我軍動用了三個兵團的部隊,用來招呼35軍。前面提到的楊成武兵團,雖然他們圍在張家口,但要盯著35軍西逃的路線;楊得志兵團更關鍵,要在35軍前往張家口之后,截斷他們回北平的后路;此外東北野戰軍的先遣兵團,也就是程子華兵團,更是帶著重炮和十余萬武器精良的官兵,殺奔平張線,確保包圍圈滴水不漏。
這總該萬無一失了吧?可這3員虎將,起初沒能配合默契,險些放跑了35軍:楊成武按兵不動等待35軍撲過來,而楊得志還沒來得及到指定位置,敵35軍卻突然接到傅作義命令,臨時調頭往東狂奔,要放棄增援趕回北平。
直接原因在于,傅作義得知東野部隊入關了,現在保衛北平才是防務的重中之重。在這個過程中程子華出錯了:不了解戰場形勢的程子華兵團,很隨意地動手打了國軍控制的密云城,直接驚動傅作義,所以才讓35軍改變行進方向。
這一突然變化,令毛主席非常著急,對前線指揮員的表現,也感到不能理解。如果35軍真的跑回北平,再想引出來就非常困難了。到時若免不了和傅作義在北平決戰,即便我方占據兵力優勢、有取勝把握,攻城時軍民的巨大傷亡損失,也是毛主席不愿見到的。要知道傅作義本來就是以指揮守城戰出名的,再配上最得力的35軍,無疑將非常難打。
可當毛主席看到前線將領名單時,卻忽然意識到了癥結所在:楊得志和楊成武是同一系統的,都屬于聶榮臻的部下,彼此非常熟悉,并且級別、履歷也相似,兩人執行任務時難以分出主次;程子華的部隊硬實力更強,但遠道而來、又是從東野派到華北的援軍,他能放開手腳指揮本地的“二楊”么?
所以這個干部搭配,本身是存在天然缺陷的:沒有一個人能出頭、能決策。毛主席清楚,這也不能怪3位前線的指揮員,是上級劃定得不明確,誰都不是真正的總指揮,所以仗打亂了。此時東野司令員還沒真正入關,而聶榮臻、徐向前也不在前線,當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毛主席和軍委親自指揮,以電報方式遠程調度這幾位愛將,爭取把局勢扭轉過來。
于是便出現了開篇的一幕,楊得志兵團收到了雪片般的電報,大部分來自軍委和毛主席。結合地圖和實時情報,主席甚至把部隊該在何時、趕到哪個具體位置攔截,都明示給楊得志了,這樣做的效率非常高,卻也把楊得志急得滿頭汗:此前還從未收到過毛主席如此多的具體指示,具體到了阻擊戰怎么打、工事修到什么程度。楊得志的心理壓力,太大了。
但在毛主席的親力親為下,我軍后續行動確實非常及時,程子華兵團也趕了過來,再加上敵35軍軍長郭景云自身的決策失誤、耽擱了撤退時間,終于在新保安被我軍成功圍住。至此,平津西線戰場大局已定,傅作義集團喪失戰略主動權。后來傅作義救援無果,新保安城內的35軍徹底覆滅了,這對瓦解傅作義心理防線、促成北平和平解放,起了很顯著的推動作用。
所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真正可貴的是靈活運用戰略戰術。最高統帥運籌帷幄,卻也未必不能親自下場指揮,一切還是要結合戰場局勢的變化和需要。正是因為我軍將帥的完美協作,才取得了平津戰役的輝煌勝利,這其實也是整個解放戰爭的縮影。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