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一名叫崔仁國的韓國公民到達朝鮮平壤國際機場,之后公開聲明自己將永遠居住在朝鮮。
此事一出,立即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這是因為崔仁國一家三代,從祖父到他自己都是“脫南者”。
尤其是崔仁國的父親,曾官居韓國外交部長,但也選擇了脫離韓國,他還被稱做“最高級別的脫難者”。
祖孫三代前后“棄韓投朝”,讓韓國顏面盡失,背后的原因究竟是為何?
家族傳統,三代“脫南”
朝鮮半島上除了世人熟知的“脫北者”,其實“脫南者”也不在少數。以崔家為代表,其三代人作出相同的政治選擇,所形成的家族“傳統”,其背后透露著的是朝鮮半島復雜的歷史背景。
早在1910年,朝鮮半島就淪為日本殖民地。而自從1919年以來,朝鮮半島的仁人志士就在上海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崔仁國的爺爺崔東旿也在此時帶著一家人來到中國,并投身祖國解放事業。
后來,為了給革命培養人才,崔東旿又在東北開辦“華成義塾”,專門為朝鮮獨立運動培養軍政骨干。
正是在此期間,崔東旿遇到了當時還是個孩子的朝鮮第一代國家領導人金日成,兩人有過一段師生緣。
彼時的金日成只有十三四歲,但他展現出的少年志氣感染了崔東旿,后者將他引為得意門生。
但在不久后,崔東旿得知金日成要退學,前往吉林毓文中學讀書,這讓他感到十分惱火,趕忙找金日成來談話。
一番交流后崔東旿才終于明白,金日成并不是真的要退學,他其實是為了追尋心中志向和革命抱負。
于是,崔東旿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只要是能讓朝鮮獨立的主義,不管是民族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沒什么關系,但無論如何都要成功。”
在崔東旿的敦敦教導下,金日成后來加入了朝鮮共產青年同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一路披荊斬棘,終成一代偉人。
1948年,朝鮮半島分裂成朝鮮和韓國,同胞兄弟從此陷入到水火不容的境地。
此時的崔東旿不得不在兩個陣營中選邊站隊,而因為和朝鮮金家的舊日淵源,他最終選擇加入北朝鮮陣營,并為維護新生的人民政權而將一腔熱血潑灑在白山黑水間。
作為烈士,崔東旿的遺骨被安葬在了平壤的愛國烈士陵園,受到后人的敬仰。
理念分歧:棄韓投朝
與崔東旿相比,兒子崔德新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崔德新從小便跟著父親來到中國,他曾就讀于黃埔軍校,還曾在中國遠征軍擔任上校參謀。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崔德新脫去國民黨軍服回到了韓國,之后又被送去美國繼續深造。
但好景不長,因為朝鮮戰爭的爆發,崔德新不得不提前回國參與半島內戰。
不過,崔德新當時是為韓國效力,他的父親崔東旿卻屬于北朝鮮陣營,一對親父子竟成為國戰之敵,實在讓人唏噓。
戰后,崔德新脫下軍裝重新從政,歷任韓國外交部次官、駐聯合國代表等職,還在樸正熙執政時期擔任外交部長,一度被視作外交精英。
不僅事業順風順水,崔德新的家庭也十分美滿,他和妻子柳美英育有兩兒三女,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此時的崔德新,真可謂是前途光明,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在這樣的人生巔峰之際,崔德新居然做出了“脫南”之舉。
在1970年代之前,因朝鮮經濟遠超韓國,“脫南者”并不少見。
那時候朝方會在傳單上印上首都平壤的高樓大廈,寫上“請來朝鮮”的字樣,并承諾向來朝鮮的韓國人發放公寓和汽車。
可在樸正熙上臺以來,韓國經濟踏上騰飛之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漢江奇跡”,朝鮮再也不能與之相提并論。
崔德新在韓國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毅然選擇離開,甚至連自己的子女都沒有帶上,又是為了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崔德新與樸正熙的政治理念分歧。
要知道,崔德新是樸正熙在陸軍士官學校的老師,二人關系還算不錯。奈何樸正熙軍事政變上臺后,兩人的政治理念發生分歧,從此二人漸行漸遠。
首先,崔德新反對樸正熙的獨裁統治。受父親影響和后來的成長經歷,崔德新接受的是民主思想熏陶,提倡民主政治和個人自由。
然而樸正熙1961年發動政變,推翻文職政府,任“國家復興最高委員會”主席。1963年任“總統”后,對內推行專制統治,對外主張擴軍備戰。
尤其是其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打壓異己,迫害所謂的“親北分子”。崔德新因為父親與金日成的關系也被懷疑,受到了監控和特務機構的調查,這讓崔德新忍無可忍。
其二便是對待北朝鮮問題上的分歧。作為致力于民族解放運動的革命家,崔德新一路尸山血海的走過來,無比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因此在外交上推行溫和外交,主張用對話緩和南北關系。
然而樸正熙卻拒絕與朝鮮進行任何形式的對話,并多次策劃了對金日成的暗殺行為。
同時持續擴軍備戰,修建軍事基地和非軍事區隔離墻等等。在其執政期間,朝韓沖突不斷,年均發生356次武裝沖突。
樸正熙對崔德新的和平觀念嗤之以鼻,稱“統一必須以百萬人死亡為代價”,可見其強硬之態度。
如此種種,讓崔德新對韓國政治失望透頂,再加上父親與金日成的淵源,他開始傾向于投向朝鮮。
1976年2月17日,崔德新帶著妻子赴妻子前往東京出席日韓宗教協會,并在日本發表“脫離韓國宣言”,公開與樸正熙決裂。之后崔德新數次訪問朝鮮,受到了金日成的高度重視。
經歷了樸正熙政府的獨裁統治,崔德新認為朝鮮的社會主義體制或許更能保障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并說道:“看到朝鮮作為自主、自立、自衛的國家,強力地顯示出朝鮮民族高度的自豪和尊嚴,我深受感動。”
在韓國政府看來,崔德新就是不折不扣的“叛國者”;可站在朝鮮政府的視角上,崔德新則是“革命斗士”。
歷史的評價會參考很多元素,再加上立場的不同,對于崔德新“脫南”的評價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可對于他們的子女而言,這些都不重要。只知道在那一天之后他們失去了爸爸媽媽,而自己也從此背上了“叛國者”后代的罵名。
罪人后代:何處棲身
祖父與父親因為革命經歷和政治理念踏上了“脫南”之路,那么從小便在韓國長大的崔仁國又是因為什么,真是他叛逃之后說的那樣“我離開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為了完成祖父未競的事業”嗎?
或許有,但更多的還是對于現實生活的考量。
因為祖父與父母的“脫南”,崔仁國等幾人從小便被扣上是“賣國賊后代”的帽子。雖然他拼盡全力想跟韓國社會打成一片,但那種身為異類的感覺,卻像影子一樣甩不掉。
雖然韓國政府對待叛逃者的家屬沒有朝鮮那般嚴苛,不會輕易關入監獄或者迫害,但他們還是會受到長期的監視。
在崔德新離世后,作為朝鮮高官的柳美英無比思念自己的孩子,在訪問韓國時便想與自己的孩子見面。可韓方沒有安排,幾個孩子只能在電視上看到母親走下飛機,然后放聲痛哭。
從小便被監視,毫無自由可言,即便長大后也受盡歧視。參加工作時,崔仁國就曾多次被公司辭退,以至于經濟十分拮據,連弟弟的學費都拿不出來,這些都讓崔仁國對韓國的歸屬感幾乎為零。
2016年柳美英去世后,崔仁國多次赴朝參加紀念活動,逐漸萌生定居決心。韓國雖然以民主開放的形象聞名,《憲法》也規定公民有著遷移住所的自由。
但朝韓關系畢竟特殊,韓國民眾須經政府特別許可才能造訪朝鮮。對于私自投奔朝鮮的行為,會構成“潛入逃出罪”,最高會被判處10年監禁。
面對牢獄之災的恫嚇,崔仁國卻無所畏懼,他再也不想回到那個自己格格不入的國家了,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北朝鮮的土地。于是繼崔東昕、崔德新之后,崔家第三代人也成為了“脫南者”。
結語
崔仁國的叛逃行為延續了崔氏家族與朝鮮的復雜淵源,是朝鮮半島復雜歷史背后的縮影,也折射出冷戰遺留問題對于個體命運的影響。
回首再看,崔家三代從革命領袖、政壇高官、平民百姓,不同的身份最終卻做出同一個選擇,殊途同歸。這簡直比小說還要魔幻。
參考文獻
環球時報:揭秘曾是中國軍官的韓國前外長投奔朝鮮始末
澎湃新聞:韓政府對前外長之子赴朝永居表態:公民有遷移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