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是由諸葛亮所寫的一篇流傳千古的經典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當他寫到自己的出身時,是這樣說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布衣”指的是平民百姓,“躬耕”則指的是親自耕種。諸葛亮的意思是說:他出山之前就是一個南陽的布衣農民,天天親自種地。直到遇見劉備,才有了咸魚翻身的機會,成為了蜀漢的丞相。
那么問題來了,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真的是一個種地的農民嗎?假如他沒有遇到劉備,真的會一輩子都待在隆中的破草廬里,“不求聞達”的茍活一輩子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出師表》雖然是千古名篇,但關于其中所講到的諸葛亮的出身問題,大家可千萬不要輕信。事實上,諸葛亮不僅不是種地的農民,反而是出身高貴的貴族。
首先,諸葛亮有一個身世顯赫的祖先。《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得很清楚,他的祖先名叫諸葛豐,是西漢時期的司隸校尉。司隸校尉負責京城周圍戍衛和稽查,是一個食祿兩千石的大官。諸葛豐在西漢地位很高,甚至還被記載進了《漢書》之中。
其次,諸葛亮成長的家庭環境也很富貴。他的父親名叫諸葛珪,擔任的是山東泰山郡的郡丞。諸葛珪去世得早,諸葛亮就只好投奔了他的叔叔諸葛玄。
然而,諸葛亮并沒有變成一個沒人疼的孤兒,反而從一個富貴家庭又進入了另外一個富貴家庭。因為諸葛玄的官職比諸葛珪更大,他擔任的是豫章太守,是江西一帶的最高行政長官。
除此之外,諸葛玄還和荊州劉表關系密切,與荊襄一帶的名士都有結交和來往。這也為諸葛家族出仕做官積攢了強大的人脈資源。
第三,諸葛亮有一個厲害的岳父。諸葛亮的岳父名叫黃承彥,是三國時期沔陽一帶的名士。他有一個強大的人脈圈子,結交的人全都是荊襄一帶的上層社會人士。最厲害的是,他和荊州牧劉表是親戚,他的老婆是劉表老婆的親姐姐。
可見,黃承彥有這么強大的背景,可以稱得上是荊襄地區數一數二的人物。然而他卻上趕著把自己的女兒黃月英許配給了諸葛亮,足以說明諸葛亮同樣出身很高貴,否則就違反了古代門當戶對的婚嫁原則。
第四,諸葛亮的幾個兄弟分別在幾股勢力中出仕,而且官職也都很大。他的哥哥諸葛瑾是孫吳的重要謀士,后來官至大將軍;堂弟諸葛誕是魏國將領,后來擔任征東大將軍;而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則選擇跟隨劉備,成為了蜀漢的中堅力量。
諸葛家族的子弟們分別在魏蜀吳三個陣營做官,看似不合情理,實際上卻是一種古代門閥大族常常采取的“狡兔三窟”的行為,其好處在于,不管魏蜀吳哪一家最終取得天下,諸葛家族都可以確保繼續延續權勢,永遠興旺發達。
由此可見,諸葛亮不僅不是一個種地的寒門布衣,反而是一個人脈圈子很廣,出身極其高貴的世族子弟。諸葛亮身高有一米八幾,人又長得精神,家庭背景還那么顯赫,絕對屬于三國時代標準的一個高富帥。
實際上,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中國社會已經漸漸開始進入了門閥世族社會。如果不是出身高貴的世家大族子弟,不僅沒有資格做官,甚至連讀書識字的受教育資格都沒有。諸葛亮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怎么可能是一個種地的布衣出身呢?
他之所以要隱居南陽,無非是借躬耕之名,來顯示自己的清高和脫俗,進而給世間留下一種不貪戀權勢的隱士形象。實際上,他越是這樣沽名釣譽,越說明他的志向高遠。他的心中一直在關注著天下大勢的走向,早就準備著遇到一個明主,創立一番功業了。
所以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我們撒了一個謊,他既不是“布衣”,也未曾“躬耕”,更別談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